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G20:讲好“中国故事”的契机
——访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博士
西湖风景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宏策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国领袖和各界代表齐聚西子湖畔,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为新时期拓展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指明方向。作为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盛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受到格外关注。如何通过合作、创新帮助欠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如何在构建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时期发挥更大、更积极作用,科技日报驻法国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博士。

    发展和减排面临资金缺口

    2015年9月,各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达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极端贫困,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遏制气候变化。去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上,196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巴黎协定》,揭开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新篇章。

    王鑫认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需要同时肩负发展经济和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这对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的非洲等地区欠发达国家尤为困难。目前,非洲国家基础建设的最大难题在于缺乏资金,仅依靠国际银行借贷、他国援助等方式筹集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未来亟须拓展、创新融资渠道与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主动肩负起应对气候变化、向可持续经济转型的责任,创新性地发展绿色金融,成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短短时间内在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相关规则和标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在中国政府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公私合作制(PPP)、特许经营等模式被采用到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积累的宝贵财富。

    王鑫认为,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资金需求不是仅靠赠款与优惠贷款可以实现的,一些欠发达国家缺乏资金,更缺乏政府治理能力和完善的投资制度体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目前全球共同推动的包容性增长、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日程为基础,中国可以将自身积累的政府治理经验向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介绍、推广。比如,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自己的绿色金融委员会,加强对欠发达国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辅以科技与资金援助,帮助其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这样可以更综合有效地推动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从而在全球绿色经济领域拓展中国的影响力,提高全球治理的软实力。

    此次G20峰会,中国倡导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国家和地区间开展更广泛、更包容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分享绿色金融等政策与政府治理经验,同时欢迎其他发达国家参与,在传统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基础上发展第三方合作等新的模式,集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提升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自身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其使用资金的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私人部门投资,解决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

    中法合作前景广阔

    王鑫认为,杭州G20峰会的成功将促进国家合作更为包容、开放,也有利于中法合作拓展新的前景。法国在开展公私合营方面有着近200年的历史,从拿破仑时代即已进行特许经营尝试,2004年又引入了英美体系的公私合营模式,法国有效的法规体制已经被非洲等国家用来作为仲裁的最终依据,以确保国际资本的信心。

    法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紧密,中法可以通过第三方合作,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完善其自己的绿色金融与投资制度体系。比如,中法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立适合其国情的PPP相关机制与制度,并以此带动中法公共与私人资金结合非洲本地资金与资源,共同开发有利于可持续转型的项目,进而促进未来中法通过PPP形式在非洲开展更多项目,吸引更多私人部门的投资,同时保证投资方最低程度的盈利。王鑫还提议,未来可考虑在中非论坛、法非论坛基础上创新性地创立“中法非论坛”等新的合作平台,借此将中法各自的技术、资金与影响力等优势结合在一起,通过政府引导,带动更多私人部门资本进入缺乏发展资金的地区,促进经济可持续、包容的增长与转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