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1001010100011……每一件合理的事情必须基于数据支持与分析,感觉只会错觉!”8月23日凌晨12点36分,姚学文更新了一条朋友圈。
在深圳的夜里,他带着技术团队调试720°全方位视角监测的全天候ADAS设备。这款带有驾驶行为分析、GPS+北斗双模定位、语音交互、安防布控功能的设备被看作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的“重头戏”。
7年前,同样是一个凌晨,从深圳开往福建的高速公路上,过于疲劳的姚学文驾车过程中瞬间睡着。100多公里的时速下,右前盖、右车门被护栏切开了个大口子。有惊无险。立时清醒的他,埋下了颗种子在心里,要做汽车安全驾驶。
如今,依靠在图像技术方面多年的积累,姚学文正致力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期引导社会的良好驾驶习惯。
一辆晃眼的牧马人
在深圳街头,也许你会看到一辆“浮夸”的Jeep牧马人——整车晃眼的电镀蓝,拖钩、绞盘、护板、减震……各种改装一应俱全。这就是姚学文每天上下班开的车,跟他本人气质大相径庭。身着白衬衫西裤的姚学文,看起来就像一位低调的理工男。
“我也知道轿车舒服,但我是搞汽车安全的嘛。”为了接近消费者的心理,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姚学文逼着自己成了一名资深玩家。
“无人驾驶技术是在ADAS基础上的演进。ADAS是通往无人驾驶的必经之路。”记者见到姚学文时,他刚刚为深圳宝安区的文化茶座作了一期演讲。
姚学文口中的ADAS,就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即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第一时间感应周围的环境并收集数据,通过对静态、动态物体进行辨识、侦测与追踪等技术上的处理,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姚学文2014年创立了车米云图,带队开发的全天候ADAS设备采用了CCD图像传感器、融合了前车防撞语音预警、车道偏离语音预警及微光夜视技术。
记者上了姚学文的牧马人,看到前挡风玻璃上,装着3台类似于行车记录仪的设备。“这是我们做的三代产品。”姚学文掏出手机演示起来,最左边的是第一代,一台行车记录仪。有人给他发送了个微信位置,他随即转发至该机器,然后这台行车记录仪就变身为一台导航仪,开始导往该位置,“两年前我们就在国内首先实现了这个功能。”
中间的那台就是ADAS,夜色中,显示屏内的前方路况亮如白昼,时不时还出现辅助线和语音提示,提醒司机谨慎驾驶。“最边上的,就是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不但有驾驶行为分析、GPS+北斗双模定位和语音交互,更重要的是720°全方位视角,这在国内也是首次。”姚学文说,有了它驾驶员可以开着车做直播,大家通过VR眼镜就能跟着车主身临其境地“旅游”。
贴有13面小红旗的地图
姚学文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中国地图,上面贴着13面小红旗。这是他近一年来的成果,在13个地市实现了新设备的落地,并联合了某知名保险企业和能源企业,一道推广“ADAS+UBI”模式。
UBI(User Behavior Insurance),即按驾驶人行为设计保险。“一辆车,开与不开,一年都要交那么多保险。如果智能收费,开了就交,不开不交,是不是更人性化?或者开车习惯好的人交得少,驾驶习惯危险的人多交点。”姚学文说,这就是UBI的魅力,前提是车载终端足够智能,以及大数据网络在背后支撑。
目前,国外都是单一的UBI,“ADAS+UBI”的模式非常前沿,是姚学文的积极尝试。做ADAS并不难,难的是全天候,雾天、晚上、雨天都能做到精准,这是一个最大的技术障碍。
有个老交警对姚学文说过一句话,从没见过哪个死人系安全带。再加上自己的经历,姚学文深知安全驾驶的内涵,“在所有人形成安全意识之前,主动安全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比如正在测试中的720°全景摄像设备,可以识别车主的疲劳状态。“两个摄像头,一个是朝向车外,而对准车内的刚好瞄准司机眼睛。只要司机出现了疲态,摄像头就会识别出并通过算法告知系统,系统将信息传达至后台,后台可能就会运用多种方式去提醒车主目前处于疲劳状态,要求车主停下来,甚至会提供代驾服务等方式来预防事故。”
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在京成立,姚学文作为其领域内唯一代表成为发起专家。他和其他业界大咖一道,为我国的“互联网+”当起智囊。今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领袖大会上,他又获“2016年度中国车联网行业风云人物奖”。
“做‘ADAS+UBI’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给谁省钱,而是引导社会养成更安全的驾驶习惯。”姚学文说,5000台设备不到两周全部预约完毕,正在安装过程中,“今年的目标,是40万台。”
实验室是块“根据地”
姚学文的老本行并不是汽车安全,而是图像。
1997年,大学毕业的姚学文来到深圳,在某日系相机公司从事相机开发工作。“我学机械出身,专攻镜头设计、镜片工艺、图像质量的检测以及方案开发。” 从此,姚学文跟图像结缘,一干就是11年。
工作中,姚学文常跟国家一些单位探讨相关标注化的工作。“中国图像领域还是很落寞的。”在相机领域的整条产业链上,我国技术没有什么存在感。这让在外企干了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姚学文一直在想,是否可以为国内相关产业的提升做点事,做我们自己的相机?
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A轮B轮,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姚学文结识了一个相机开发团队,就花着自己的积蓄开始了创业。“其实,我也没什么信心。”但姚学文就是这样的性格,路是闯出来的。
当姚学文和团队投入了半年为某民族品牌开发出一套相机方案,没想到该公司自己却变卦放弃了,又逢手机摄像的迅速崛起,该团队最终被上海海鸥收编。姚学文随后再次创业。
“他创造了一个行业。”姚学文的同事这样描述。他指的是,姚学文组织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影像质量评测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成为业界标准影像测试实验室。
你用最好的硬件做手机,但你如何知道手机拍出来的就是好照片?该实验室就是专业的第三方独立影像测评机构。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了各种光源、检测仪器、图形背板。“客观评价包括解像力、质感、色彩还原等;感官评价就是拍摄实物看其质感……最早我们引进的是国外知名的影像测试系统,后来我们自主又开发了很多设备。”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室获得了广东省质量监督局的认定——其认定证书与实验室的众多专利证书一起贴在墙上。姚学文告诉记者,实验室几乎与国内所有知名的手机、航拍无人机、行车记录仪厂商有合作过。他们也已经帮助很多厂商和科研院所建立起自己的影像评测系统。
也正是该实验室“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姚学文才看到了行车记录仪的爆发,继而察觉出智能车载设备发展的端倪。“实验室的规划分三步走,测试方案和人才培养是前两步,做图像质量的解决方案是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