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未来,城市之下将不再“蛛网”密布,道路也终免“开膛”荼毒
综合管廊:消弭“分裂的城市”

    文·本报记者 矫 阳

    在城市化大步向前的中国,最常见的街景,除去喧闹的建筑工地,就是三天一挖开的道路。修葺道路本身且先不提,仅地下管线的维修,就足令市政、交通和普通市民头疼不已。

    但在位于海南省东南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这种“城市常见病”已然被扔进了故纸堆。承担试验区骨干路网设计的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用两段全长16.7公里的综合管廊,让这片宜人山水环抱的城市,长久地远离刀痕与伤疤。

    频繁“手术”受不了

    100多年前,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今天,城市的地下已经远不只有下水道。运输电力、燃气、通信等支持城市运转要素的各类管道,纵横交错,鳞次栉比,如血脉一样贯穿于城市表面之下。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包括8大类20余种管线。随着城市发展,旧的管网不断需要增减、维修或重新敷设,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将道路重新破开。这不仅要花费巨额公共资金,管线性质的不同,还增加许多额外的施工内容。

    例如高压电力电缆,就需要在地面架起数米高的铁塔,占地又危险。近年来国内严重的内涝,迫使许多城市重建城市排水体系。新旧管线的铺设如何与道路、桥梁、建筑的变化相衔接,庞大的工作量愁白了市长们的头。

    再强健的身体,也无法承受没完没了的“手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标,是提供稳定、便捷、安全的生活。地表之上繁华有序,与之下破旧混乱的“分裂”,显然不是现代城市文明追求的价值。

    用归一替代纠缠

    进入海南省陵水县的东南部,一片掩映在雨林和海水之间的热带滨海湿地展现在眼前。这块占地65平方公里的先行试验区,将建设成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滨海城市示范区及世界一流的度假胜地。

    如此高规格的规划定位,决定了试验区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必须科学先进。能够从根本上治理地下管线老大难问题的综合管廊,显然符合这一定位。

    所谓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化繁为简,用归一代替纠缠,彻底改变以往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局面。

    这并非新的建设技术。早在1833年,巴黎就开始兴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此后,英国、德国、日本均开始效仿。今天,市政管线集中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准之一。

    “综合管廊,就像给城市管网扎了一条马尾辫。它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地下管线集约化建设,满足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要。”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秦绍清表示,综合管廊将管线纳入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箱体之中,不仅方便了管线的敷设,更方便了管线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证了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营的需要。

    先行试验区两条综合管廊所经之处,都是园区最繁华的中央通道。“将来,这条道路下不存在‘蜘蛛网’,也不会出现经常挖开的‘拉链路’。一切维修更换,只需进入地下管廊。”秦绍清说。

    “表里如一”的城市文明

    李克强总理曾亲下武汉综合管廊视察,并指出,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我们的城市地上空间高楼林立,但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对此,人们自然会问: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综合管廊技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广泛采纳?

    实际上,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门广场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综合管廊;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此外,广州、昆明、沈阳、武汉、苏州等城市也建设了综合管廊。不过,总体上国内综合管廊建设规模并不大。国外虽然起步较早,建设总里程也不长。

    “这其中有技术的问题,更有钱的问题。”秦绍清说。

    按照计算,综合管廊平均每公里投资超过6000万,是许多地方财政不能承受之重。铁四院此前为昆明等地设计过综合管廊的规划,但紧张的地方财政,让政府和业主最终无法赞成。

    不过,一次性投入虽大,综合效益却高。相对于节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间、日后的开挖成本、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综合管廊的最终效益就要高出太多。台湾曾以信义线6.5公里的综合管廊为例进行过测算,建综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资5亿元新台币,但75年后产生的效益却有2337亿元新台币。

    综合管廊,是消弭城市表里分裂的最佳处方。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我国日益重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同时改变政府包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做法,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从新区和产业园区率先取得突破。

    不过,技术进步,始终是新事物从高冷走向普及的必然途径。与综合管廊打了多年交道的铁四院,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应用多项新技术,最终发明出“浅埋式半通行”综合管廊形式。与传统深埋式综合管廊相比,这种新技术由于埋深浅、开挖工程量小,不需设立机械排风、自动灭火、照明、监控与报警系统,平均每公里造价仅为1800万至2400万元,成本节约4200万至6600万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