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主题,也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提出的愿景。“创新”在四大关键词中居于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望历史,科技创新突破总能带人类走出经济困境,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都由世界性经济危机催生,并带来新一轮繁荣;放眼国际,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是大势所趋,美国近几年3次发布国家创新战略报告调整科研布局,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同样强调以科技创新带动增长。
那么,科技创新应该在哪些层面、哪些领域发力,才能事半功倍地推动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应用类和基础类科技创新各有所长、不可偏废,而面向全球挑战的技术创新同样将拥有全球市场。
应用技术:创新轻骑兵
在峰会主办地杭州,平均每1000人拥有约44家企业,今年新创立的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从这些新生企业,到杭州的标志性企业之一阿里巴巴,技术创新普遍被视作灵魂。
还有两个数字最能体现科技驱动发展的能力。今年上半年,信息经济在杭州GDP中的占比高达23.8%,同期杭州经济增长率达到10.8%。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应用技术由于更接近市场,成果转化更快,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更加显而易见。
杭州讲述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故事,而这样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科技创新、特别是应用技术创新的巨大能量。
除了信息技术,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石墨烯等新材料、纳米技术、先进制造等应用技术创新都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比如,先进制造技术就已被多个发达国家视为重点突破领域,希望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最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报告,先进制造位居奥巴马政府7年来力推的九大科研领域之首。报告认为,这将不仅有助于“重振制造业”,并且将确保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保持领先地位”。
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于2010年提出“工业4.0”概念,并将其列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这一概念着力于智能化制造,以物联网等为技术基础,整合、开发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基础研究:厚积而薄发
“基础科研是艰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只能是修修补补。只有基础科学进步,社会也才能进步。”
今年年初,科学界“几十年磨一剑”发现引力波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在一封公开信中作出上述表示。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基础研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看似遥远而毫无关联,实则重要而无可替代。
基础科学的前沿发现最初看上去都与我们无关,但最终则会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方程,给人类带来了无线电通信和手机;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公式,让科学家制造出了核反应堆……
纵观发达国家近年来的科研战略,英国对基础研究的偏重最为明显。2014年英国政府宣布,将向天文、量子技术、深空探测等基础研究领域投入3亿英镑(约合26亿元人民币),并将其作为长期经济规划的一部分。
精明的英国人早已算好,这些科研领域看似“高冷”,实际上却如同连锁反应,能带来大量实用技术创新和就业机会,不但有助于确保英国科研领先地位,还有望每年创造1.5亿英镑的产值。
以多国合作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为例,这一项目的总部设在英国曼彻斯特,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10倍于目前全球互联网流量的数据。科学家已经开始研发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数据,未来相关技术有望为消费者带来更先进的智能手机及更快的网络数据传输服务,并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全球挑战:“危”与“机”相依
2013年,欧盟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完成时正值欧债危机关键时刻。欧盟顶住财政压力,提出非常明确的思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在此背景下,欧盟正式启动投资总额达770亿欧元(约合5700亿元人民币)的“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
这一规划分三部分,其中“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部分所占预算最多,接近总额的一半,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老龄化等领域的研发。
美国也在做着类似的战略部署。今年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科研战略目标——抗癌“登月计划”。奥巴马提议在未来两年投入约10亿美元(约合66.4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癌症预防与疫苗研发、早期癌症检测、癌症免疫疗法与联合疗法等领域,向着最终战胜癌症的目标前进。
无论欧洲还是美国,“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都不是公益口号,而是有着长远的利益考量。在努力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背后,是一个个科技制高点的争夺,而占得先机者必将获得全球市场的丰厚回报。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评出的“2016改变世界”全球50家公司榜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榜单前三名无一例外都身处有关人类共同挑战的行业,且都是各自行业中的领跑者:排名榜首的是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以色列IDE科技公司因“将海水转化为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技术位列第二;清洁技术则帮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排到第三位。(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