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
“向阳红01”:海洋科考“鸟枪换炮”
本报记者 李大庆

    8月24日,10时05分。

    “向阳红01”科考船(下称向1)离开了青岛码头。起锚后,整个船身距岸边一直是平行移动,完全是横出码头的。向1能够平行离岸,那是船上前后独特的艏侧推和艉侧推发挥作用,向1不仅能前行后退,也可左右横行。

    向1的海试开始了。科技日报记者有幸随船出海。

    坐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上,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高学民处长感慨良多。2012年国家海洋局申请建造科考船。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海洋局下属研究所建造向1和“向阳红03”两条科考船。这是研究所几十年的期盼,改写了国家海洋局研究所无大型科考船的历史。

    作为向1的所有方,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魏泽勋难掩心头之喜。以前,一所的人要想做海洋科考研究,只能去有船的部门协调,在人家出海之余租船跑一个航次,或者在别人的船次上搭载几项试验,也可能在别人的一个航次末租个5天行程用于自己的科研。“那日子真叫难啊!”难怪一位所长听说国家要为他们建一艘科考船时,竟泪流满面。

    魏泽勋说,海洋科考时有个常用设备叫温盐深测量仪(CTD),用来测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前在海上测量时是把CTD抬出舱,用绞车将它伸到船外放到水里。不少工作都是靠人力完成。“现在有了自己的科考船,可以安置设备,把我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鸟枪换炮了。”

    在向1劈波前行之际,记者在船上参观。

    向1长99.8米,宽17.8米,总吨位4800,续航力15000海里,可从青岛直接开到美国西海岸。船上共建造了包括通用干性、通用湿性、地球物理、保真样品、温控、洁净、化学等11个实验室;船载调查设备共64台(套),涉及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遥感、海洋声学、海洋大气、海气观测、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

    船上有大气探测、水体探测、海底探测、深海环境探测等六大系统。海洋一所所长李铁刚告诉记者,向1船具备大气、海面、水体及海底立体综合海洋探测能力,能够满足全球海洋环境和资源科学调查需求,为全球无限航区的海洋综合科考船。

    向1安装的海洋多道数字地震系统,是目前国内在探测海底中深部地质构造分辨率最高的系统;30米重力活塞取样器可在6000米海底中,获取最长达30米海底沉积物样品;岩芯取样钻机可从几千米深的海底岩石上向下开钻取样,可达岩石内部10米深处,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仪器设备。

    海洋一所船管中心副主任吴永亭带着记者下到底舱。那里有两口“井”,能够直接看到海水。井里的海水比船外侧的海水要平静得多,这是为专门声学探测设计的。“井”里安装了升降鳍板,可载着仪器沉到船下2.9米深的海里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对仪器的干扰。

    向1是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公司副总经理王渭龄告诉记者,公司是用制造军工装备的技术、工艺和要求来建造科考船的。“建造向1时,我们有许多创新,特别是在减振降噪技术上。比如把船舱里安装的管道的弯度尽量减小,这样管中流体流动的噪声才小,才不会影响声学测量。我们还在船上专门设计了桌面和壁板的C型槽,可防止电脑等在桌上滑动,也能让显示器等设备在墙上调整位置方便安装。”

    目前向1正在海试。按计划,它将于10月上旬首航,执行国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秋季航次。据航次首席科学家刘琳介绍,本次调查将通过大面观测、走航观测、锚系定点观测和漂流浮标观测等方式,进行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水体生物及海洋遥感现场参数等调查,重点了解印度洋季风环流变化、海气交换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