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8月15日—8月21日)

    本周焦点

    宇宙半径小了3.2亿光年

    美国科学家利用新数据计算得出:可观测宇宙的半径为453.4亿光年,比13年前科学家们得出的数据少了3.2亿光年。此前的计算是基于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卫星提供的数据,但随着更先进设备的“上岗”,这些数据不再是最好的。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卫星提供的与宇宙膨胀有关的更新、更精确的数据,计算出宇宙的半径为453.4亿光年,比以前少了0.7%。

    本周明星

    第五种力:可能改变对宇宙的理解

    数十年来,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而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理论物理学家指出,匈牙利科学院核科学家数月前称,可能发现了一种未知的亚原子粒子。他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认为,这一亚原子粒子并非物质粒子,而有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第五种力的证据。该粒子一直很难被发现,其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

    外媒精选

    空间站为波音和SpaceX安装新对接通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14年与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签署了总价值为68亿美元的商业载人飞行合同,NASA宇航员将搭乘两家公司的商业载人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波音和SpaceX的飞船都计划在2017年开始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宇航员也会在本周执行舱外太空行走任务,为空间站安装新的对接结合器。

    一周之“首”

    塔吉什湖陨星或是首个太阳系边缘来客

    2000年1月,一颗火球飞掠天空落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西北部塔吉什湖冰面上,撒落了约500块煤球状的碎片。为此专门组建的国际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认为这颗陨星可能是第一个从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来的“客人”。其提供了第一批直接来自太阳系最外层边缘地带的样本,有助于人们理解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解开地球之水哪里来的谜题。

    本周争鸣

    电子对密度论将挑战标准超导理论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称,铜氧化物的超导临界温度是由电子对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子对数量决定的。这一结论对标准的超导理论提出了挑战。标准超导理论认为,超导临界温度取决于电子对互动情况。而如果说电子对密度决定超导临界温度,那么铜氧化物的超导临界温度高的原因或许是其电子对较小。

    前沿探索

    外国科学家期待中国量子卫星带动国际合作

    中国8月16日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后,多名外国科学家对于这个项目接纳奥地利科学家参加表示赞赏,希望以此进一步带动国际合作。中国量子卫星的成功展示了量子通信卫星的可行性,这将降低相关技术开发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让许多手握资金的机构对前沿技术望而却步。

    费米望远镜以新方式扩大暗物质搜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费米太空望远镜已开始利用全新方法扩大对暗物质的搜索,并进一步限制了暗物质粒子可能的特征。研究还表明,人们现在已经可以更详细研究轴子粒子(一种暗物质候选粒子)的模型,并最大限度缩小可能的质量范围。

    获得新星质量迁移变化直接证据

    波兰华沙天文学家报告了白矮星在发生经典新星爆炸前后的状况。该研究提供了有关这种现象演化的最新见解和新星质量迁移变化的直接证据,并支持新星休眠假说。该假说预测,在未来几个世纪,在吸积过程再次开始并最终导致新的新星爆炸前,质量迁移率将会下降。

    重新设计大肠杆菌遗传密码获成功

    重新设计细菌微生物基因组具有深远意义。美国哈佛医学院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改变了大肠杆菌细胞内3.8%的碱基对,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一成果向设计新的生物属性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的雏形。

    寨卡病毒感染会影响成人大脑细胞

    目前,受寨卡病毒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孕妇,她们感染病毒会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也就是小头症。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拉霍亚过敏与免疫研究所称,他们利用小鼠模型对寨卡病毒是否影响成人大脑进行了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也可能影响成人大脑内的某些细胞,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神经类疾病。

    奇观轶闻

    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富氧大气?

    地球大气中为何富含充足的氧气一直是个谜。由埃克塞特大学主导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包括青苔在内的第一批陆生植物的进化或解释了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疑团。研究推测,从4.7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最早陆生植物,对维持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氧气含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