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里有很多比我做的好的同事,更应该采访他们,我都担心我别给所里丢脸。”采访伊始,汤楠多少有些不安。
2012年加盟北生所的汤楠确实算小字辈。但短短几年内,她在肺器官发育和疾病后损伤再生领域做出了让同行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我读博士时主要做胚胎发育的,无意中进入肺再生这个领域,后来就越做越有意思。”聊到研究内容,汤楠的话多了起来。高挑的身材,墨绿色天鹅绒裙子,简单的马尾辫,温暖的笑容,不疾不徐的语调,和汤楠聊天很舒服。
简单说来,肺泡里主要有干细胞和一种负责气体交换的细胞,即一型细胞。“大部分肺病都是因为一型细胞无法正常工作了。”汤楠说。
事实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一直是现代人群的健康杀手。调查表明,中国45岁以上人群,7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肺病。肺部组织结构非常复杂,一旦发生损伤,便很难及时自我修复。因此,肺部疾病大多恶化速度快,且并发症多。而目前除了进行复杂而高风险的全肺移植手术之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1955年,科学家通过电镜发现了一型细胞。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它的具体功能,以及作用机理。“因为这种细胞非常大,是普通体细胞的500倍,而电镜每次只能看很小一部分,相当于盲人摸象,由于表面积大,这个细胞也很难提取,所以过去几十年,对它的研究非常少。”汤楠说。
汤楠团队在研究肺气管发育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有某种基因缺陷的小鼠中,肺泡里的干细胞无法转换成一型细胞,而这有可能解释由此导致的肺功能损伤。
就像找矿的人无意中踏足一个别人少有涉及的区域,汤楠倍感兴奋。“对做科研的人来说,别人做的少的领域确实很难,但也意味着更多机会。”毫无疑问,她迅速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这方面。
做起来不易。第一步是如何把一型细胞提取出来并纯化。“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设计实验,那段时间确实很紧张焦虑。”汤楠说,那时候,她经常在凌晨三点左右醒来,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新想法。她笑称,以前她的导师经常半夜给她发邮件,学生们还开玩笑说老太太年纪大睡眠少,但其实你脑子里始终想一件事时,那个时间点可能刚好是大脑最兴奋的时候。
“但是,做着做着,突然有一天就走通了,像是打开了一个宝藏。”汤楠说,这就是科研的魅力和乐趣。
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汤楠实验室就拿到了纯度非常高的一型细胞RNA。随后对其进行了测序:“我们团队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成年一型细胞测序的。那时候,天天拿着数据看,真的,看到那么纯的细胞,你会有一种简单的快乐。”
“我们发现这是一种超级有用的细胞,除了气体交换、水和离子交换等功能外,它可能还有清除有害物质的能力,因为我们在它里面能看到具有清除能力的细胞器和基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将是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汤楠兴奋地说。
“现在还是非常基础的研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系统了解肺泡里面最重要的细胞,从它的生物性状到基因调控,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刺激干细胞转化成一型细胞的方法。”汤楠说。
接下来,汤楠实验室要进一步确认一型细胞的清除能力。“如果确实有的话,我们就会考虑,能不能有一些想法来刺激这类细胞,让它活跃度更高,清除肺里的脏东西,包括设计一些药物,等等。”
“当然,能开发出药物是我们最希望的事,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做基础研究的,踏踏实实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汤楠对于未来的展望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审慎。
汤楠就这样怀着希望和简单的快乐,埋头于她的世界。“我很庆幸成为北生所的一员,可能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在国外,我也需要申请经费,也不可能同时开展这么多课题。”
小时候常被搞科研的父亲在加班时带去办公室的汤楠,如今也常带8岁的儿子来她的实验室。“给他一个试管什么的,他就玩的很开心。”聊起儿子,汤楠和所有母亲一样滔滔不绝,“他还会看我的论文,给我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