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时刻
8月,全球体育界都进入了里约时刻。围观开幕式前的“新鲜事”,无论是俄罗斯代表团的“兴奋剂”门,还是韩国队自建食堂,似乎都与一个词息息相关——运动营养。
专业运动员在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中,究竟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充营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军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在此次里约奥运会上,“运动营养生化监控恢复体系”已经在重点体育项目国家队实现了全覆盖,该系统可根据运动员不同运动时期的营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判定疲劳程度和疲劳消除情况,为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为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计划、运动营养食品补充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和竞技水平,助力中国健儿以科学的方式“吃”出金牌。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在抵达里约首训当天就表示,队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应对里约捉摸不定的“孩子天”。但实际情况还是有点让跳水队员不太适应。里约因为下雨气温下降,中午时分大约在20摄氏度左右,但早晚要低4—5度。中国跳水队在里约的玛利亚·伦克水上项目中心的露天泳池进行训练,运动员感觉到明显的寒冷,不少队员游出水面,一阵风吹过后都瑟瑟颤抖。
“冷感会使运动员的肌肉收缩,而肌肉靠收缩给身体供能,就会造成身体僵硬,这时候人体就会消耗过多能量在肌肉供热上,反而在运动中需要的能量就会减少。”郭建军建议,这时候需以补充糖分为主,尤其是在每次比赛前训练后半小时内补充糖,此外可加少量蛋白促进糖的合成。
雅典奥运会期间,郭建军是营养师,也是女子举重队的科研教练。最紧张和惊喜的时刻,莫过于唐功红在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举起182.5公斤的杠铃那一瞬间。怎样做到既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又让她补充能量?郭建军给出了科学建议。
“训练阶段的营养配比和使用与赛时的营养使用是有很多差别的,运动目的不同,膳食营养的科学配比就会发生变化。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训练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运动员控制体重,赛前需要降重,这就需要脱水,之后蛋白质和无机盐要及时跟上。”郭建军说,运动营养对时效性的要求很精确,一般训练过后的30分钟内被称作“运动营养窗口期”,要在这个阶段迅速补充肌肉的营养。
如何科学保障竞赛阶段的营养,郭建军表示,在运动员耗供平衡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以热量的摄取为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左右、蛋白质15%、脂肪30%左右较为适宜。赛时训练的时间短,强度大,这种情况下需要迅速恢复,要用到平时比较少用的糖类营养品。“当然,不同项目的营养素比例是不同的,耐力性运动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更大,比如长跑运动员,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达到76.5%。因为碳水化合物是最为快速、清洁的能量来源,所以耐力性项目需要增加主食的比例。同时,在运动中也要注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运动饮料的补充。”
对于很多人都关注兴奋剂的问题,郭建军表示,“在运动员饮食上大家可以放心,整个里约奥运村是统一管理的”。而对于之前有运动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类,而被检测出兴奋剂的案例,他回应道:“现在中国运动员的膳食营养,都是由国家训练局定点生产,统一运输管理,运动员要在指定环境内统一就餐,赛前赛中都最大限度杜绝了被检出兴奋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