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淄博高新区:搭建一流创新平台 打造中国新材料城
通讯员 贾 力 魏金辉 崔 敏 徐 勐
淄博高新区新貌
国内领先的无机非金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角
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
淄博高新区在美国硅谷建立的孵化器

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
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园

■聚焦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二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务院批复,对淄博高新区来说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里,到处涌动着强劲的发展气息,五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彰显出这片沃土的厚重与生机;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殊荣,让弥漫着齐鲁风情的鲁中要地彰显高科技气质……

    发挥集群优势 在全国打响新材料品牌

    山东天璨环保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高效无毒脱硝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金晶集团超厚超白玻璃、太阳能玻璃、汽车玻璃、防火玻璃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举办14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先后承办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全国新材料行业决赛和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

    一件件在新材料产业领域能够代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品,缘何在淄博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大地上破土而生?一次次新材料行业国内最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和创新创业赛事缘何能在淄博高新区举办?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淄博市的新材料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行业特色及优势鲜明。”

    建好一座城,犹如走好一盘棋,需要在众多路径中,寻找到一条最为合适、便捷的路径。“从当前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淄博高新区要想走在全国前列,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淄博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荣喜充满自信地说,能够带来产业繁荣、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就是充分发挥原有的产业基础,以新材料为主线和龙头,统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全国打响新材料产业品牌!

    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未来。近年来,淄博高新区按照 “高”“新”要求和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的原则,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淄博高新区新材料产业2012—2020年发展战略与2012—2015年行动计划》。在产业定位上,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和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好的特色产业,以新材料为主线和龙头,统筹带动“5+1”产业集群发展,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性乃至国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企业,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新能源和新环保产业达到500亿元,打响“新材料科技城”名牌和新能源、新环保区域品牌,打造中国新材料城!

    为实现这个目标,淄博高新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两手并抓,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和“铸链”工程,出台《关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总规模达9.3亿元的13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要素做大做强“3个30强企业”(30家工业优势骨干企业、3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和30家服务业骨干企业),集中规划建设10个专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新医药、新电子、新能源、新环保和现代服务业“5+1”产业集群,培育和集聚了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区发展,亿元以上企业96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各类上市、挂牌企业17家。

    根深叶茂,树壮果稠。如今,在淄博高新区1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新材料为统领的“5+1”产业集群,正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新材料产业成为高新区第一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先进陶瓷、功能玻璃、可降解塑料、新型耐火材料、耐磨材料、聚氨酯、化学助剂、金属新材料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核心的淄博新材料产业荣获“中国新材料名都”称号。新能源新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集聚了汉能光伏、淄柴新能源、天璨环保、派力迪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在消毒灭菌设备、放射治疗系统、制药装备等医疗器械和解热镇痛药、头孢类抗生素、中药等新医药领域国内领先;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基础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规模;占据国内同行业高端地位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从这里扬帆启航;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一批高端服务企业入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风生水起……

    围绕产业发展 搭建国内一流创新平台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而处于鲁中腹地的淄博高新区,不沿边、不靠海、非省会,如何才能集聚创新要素,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从根本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淄博高新区打破常规,举全区之力,积极建设“一体化发展平台”,实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战略诉求。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近年来,淄博高新区举全区之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和国家、省级研发中心, 投资30余亿元,建成了一个综合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五个专业孵化器(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先进陶瓷、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三个海外孵化器(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台北齐鲁科技园)、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个。各类孵化器共入驻企业及机构502家,入驻率达80%以上,孵化器载体建设走在了全国高新区前列。

    “淄博高新区的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水准很高,实验设备不但先进,而且齐全,我们只需再购买少量器材,便可完成所有的分析、检测实验,为项目推进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美国华人科学家李洪文博士在走访了几个城市后,最终决定将他的两个项目落户淄博高新区。之所以选择淄博高新区,他看重的是研发检测手段最全、实验设备水平最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像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还有MEMS研发中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等。这是高新区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高标准建设的国内领先水平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借助这些先进平台,可以用低廉的费用获得高水平的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门槛。目前,累计为1300余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2万余次。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永无止境。如果说全球规模第一、技术第一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集团、世界知名企业PGW、科创控股等项目带来了发动机的动力之核,那么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智力支撑则是带来了创新之源。淄博高新区频频向国内外顶尖智力借力,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共建了“清华大学国家高新区MEMS研究院”、乌克兰淄博等离子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等8家研究院,纽卡斯尔大学淄博技术转移中心等4个国际合作平台。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99家、院士工作站24家。通过各类创新平台,区内142家企业与107家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275项。

    布局海外,放眼全球。许多来自国外的创业者将未来的市场锁定中国,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资源平台和落地支持,但其中不少人员创办的企业,尽管工厂设在国内,资源却在国外,不得不成为“空中飞人”。于是,淄博高新区先人而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筹备,按照“国外孵化、国内加速”的模式,于2013年分别在美国、德国、台湾建立了生物医药孵化器—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先进制造孵化器—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齐鲁科技园,成为除北京中关村外首个在国外建设孵化器的国家高新区。目前,三家海外孵化器已经入驻企业100余家,成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与项目、孵化当地企业的载体和国内外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立足一个点,淄博高新区辐射的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当下,创新平台正成为淄博高新区撬动全局的支点,它不仅提升了淄博高新区的创新气质,还带来了强大的创新能量。一批又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一个又一个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户这里。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尤政主持研发的MEMS陀螺仪、微加速度计、继电器等MEMS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加工3000万个MEMS器件的能力,年产值可达145亿元;由海外归国人才祝社民教授率领的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新型高效无毒脱硝催化剂及装备项目打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有望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创新平台正成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构建起了产业从技术起点到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链条,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院(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示范—产业集群”,为“5+1”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为中国新材料城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梧桐枝繁凤来栖。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淄博高新区在环境建设上,既抓好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生态绿化等硬环境,又抓好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建设环境等软环境,坚持“双拳出击”,打造企业争相竞帆的“桥头堡”!

    建区20多年来,淄博高新区在原来一片一望无际、阡陌纵横的田野上不断孕育发展,向着一座新兴的生态和谐宜居现代科技城迈进。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块块绿地“远芳侵道、晴翠接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到47.2%;连续11年通过审核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加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绿色名片;一套套保障性安居住房迎来了一家家幸福的笑脸;一所所中小学校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始惠泽高新区的每一个孩子……

    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软环境,淄博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淄博高新区关于鼓励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规定》《关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政策,从产业培育、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加以政策引导,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每年用于科技创新、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企业发展的各类资金达3亿元。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高新区出台了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并联并审”、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三个一百”……等一系列政策,以最少的行政审批事项、最高的行政效率、最低的行政成本、最优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营造吸引投资和创新创业的资本集聚洼地。

    “创业不只需要技术,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优越的环境、投资人的慧眼。这些,在淄博高新区应有尽有。”去年9月,高新区管委会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淄博等离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弗拉基米尔·郭瑞道出了所有高层次人才的心声。的确如此,为使各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高新区积极发挥产业、政策、机制、平台、氛围等方面的利好条件,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全生态链。

    “当初我们选择淄博高新区,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好环境。这里可以帮我们办好一切‘院墙’以外的事。现在唯有用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尽快做大做强,创造更多财富,缴纳更多的税款,来回报社会。”淄博鑫旭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这家公司2011年入驻淄博高新区时,注册资本只有300万元人民币,在高新区各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有关政策的扶持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管式蓄电池设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

    淄博高新区创业摇篮中,由一株小苗成长参天大树的企业比比皆是。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外知名的陶瓷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聚氨酯行业领军企业—山东东大一诺威聚氨酯有限公司,掌握国际先进IC封装载板生产技术的国内首家IC封装框架制造公司—山东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集聚优势资源 蓄积产业永续发展动能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对于淄博高新区来说,意味着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能够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高新区比肩发展,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示范窗口。可以全面享受税收优惠试点、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等全国推广的中关村六项政策,以及股权奖励、税收优惠等四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新常态下,如何做足“高”和“新”文章,迎接新挑战,再创新发展新优势?

    “淄博高新区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必将承担更多探索和引领示范的使命。高新区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特色产业创新园和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做大做强‘5+1’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建设以中国新材料城为标志的全国一流特色创新园区,推动半岛区域协同和产业国际化发展。”刘荣喜的话语掷地有声。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永恒的主题。淄博高新区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鲁中地区创新驱动的示范区。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研发资源,完善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用好三个海外孵化器,组建“协调创新中心”,在强化“引进来”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拓宽市场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0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分别达到30家和10家。

    在产业发展上,永不止步的淄博高新区将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引领,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链延伸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铸链”工程,全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叫响新能源新环保品牌,建设鲁中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打造全国电机产业聚集区,高水平发展高端服务业,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影响力。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性乃至国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企业,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真正建成中国新材料城。

    随着产城融合的不断深化,这里将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也日益成为市民宜居的生态科技城。“一核四区”(核心商务区和高铁片区、保税物流片区、生态休闲片区、先进制造片区)总体空间布局日趋完善,多层次的城市生态体系和海绵城市正在积极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民生投入逐步加大,2018年将全面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全域城市化。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立足新起点,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淄博高新区将在新一轮创新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在建设以中国新材料城为标志的全国一流特色创新园区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