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碳纤维产业借力资本攻关
文·本报记者 李 禾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色黄金”, 由于其高技术含量以及军事敏感性,被日本、欧美等国家在技术、设备、市场方面进行垄断,这对国产碳纤维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碳纤维的明星效应以及产业本身巨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资本市场产生了‘碳纤维概念股’。”在7月17日—19日,山东威海市召开的碳纤维产业技术发展高层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年会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王颖超说。

    从“十一五”“十二五”直到“十三五”时期,碳纤维作为战略新型材料连续被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王颖超说,如今,国产碳纤维正在努力“从有到强”,而资本市场对该产业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高。

    国际巨头产能大幅提高

    据统计,2015年,我国碳纤维及其制品进口总量14290.1吨,同比增长21.9%。与国外纤维及其制品进口总量增加相一致的是,国际巨头投资额和业绩的大幅提高。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在研讨会上说,日本东丽、美国赫氏、帝人、三菱丽阳等全球前5大碳纤维生产企业的产能占比61%;国际巨头还在不断扩大产能。如东丽宣布至2020年投资1千亿日圆,与美国计划打造一条全新高效能碳纤维产线,初期年产2千吨;帝人集团将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新碳纤维工厂,预计投资300亿日元等。

    技术攻关才能吸引资本

    王颖超说,面向资本市场,国产碳纤维产业已走出了第一步,虽然暂时还没有以碳纤维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但以碳纤维作为延伸业务的上市公司已有多家,形成了真正的碳纤维概念股。“国内多数碳纤维企业连续亏损,还无法以业务本身形成基本的造血功能,需要依赖不断的输血。”王颖超说。

    我国多数碳纤维企业出现了亏损,无法像互联网、环保等成为当前资本涌入的热点,是由于工艺技术因素导致国产碳纤维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影响了下游行业企业对国产碳纤维应用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国产碳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展以及市场份额的提高。

    “国产碳纤维跟美日等西方碳纤维强国相比,目前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和质量稳定性等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攻关,‘也许还不算成功’。”王颖超强调。

    张定金等认为,只有加大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才是吸引资本关注和进入的基础。

    借力资本整合碳纤维产业

    王颖超建议,我国应加强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从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制件,到终端装备。以资本为纽带,将产业链各利益相关方捆绑在一起,获取产业整体收益。“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碳纤维企业更多的走向资本市场,并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借助资本的力量整合碳纤维产业。”

    为推进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在会议中,威海市政府、威海临港区管委与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等5家科研机构、7个项目进行签约,“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也正式揭牌。据介绍,高性能树脂基体及预浸料项目是北京大学的最新研发成果,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航天军工部件项目由山东大学等合作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航空(海洋)各类异型螺旋桨、飞机部件,油田超高压管道等产品。而碳纤维产业园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扶持资金3.5亿元,威海市、区两级也将共同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对园区企业实行贷款扶持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