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休学创业的旧事,最近又一次莫名其妙地刷爆网络。5年时间,从零起步, “饿了么”估值达到45亿美元,张旭豪的故事确实让人心潮澎湃。但不把重点放在创业得失的探讨上,而把休学作为亮点、卖点大肆推广,这是来自不同群体的推手和朝圣者的一个致命伤。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休学创业的故事,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他们的故事也给我们铜墙铁壁、风雨不透的制度提了一个醒:高校可以通过弹性学制的实施,让有想法的大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业。但休学创业只是开了一扇窗,而不是推倒了一间房,更不是鼓励大学生都去创业。
创业是有风险的,并非适合所有人。休学创业者中有成功的,但更多是失败的。正因成功者稀缺,这些人才成了创业传奇。休学非但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会因为相关素质、能力的欠缺而阻碍成功。
把休学的故事当成鸡汤,可以暖心,也可以害人。对于迟疑、彷徨的年轻人而言,成功的案例有助于摆脱怯懦。但勇气不等于成功,别人成功不同于自己成功。创业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即便有技术、有资金、有人脉,创业者也不一定会成功。大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最好的路还是先学习,后工作,积累经验之后再创业。倘若只讲成功者、避谈失败者,就会误让普通人把天才的路当成自己的路。满心以为可以一口吃个胖子,到头来心灰意冷、备受打击,甚至会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尴尬。
把休学的故事当成鸡汤,一旦泛滥,可能会干扰高校教学。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转化成生产力。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系统地进行专业训练、好好地学习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大学生创业的本钱。只讲休学者“战长沙”的威武,不讲“走麦城”的悲壮,大学生就可能在能力尚未形成时匆忙跳进创业潮水。这时候,休学创业的先驱,可能会成为先烈。这样的学生多了,高校教学质量就会受影响。
把休学的故事当成鸡汤,当成功遮蔽了失败,甚至会影响制度建设。在美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获得风险投资;即便失败,也有职业保险兜底。在诞生了宜家、沃尔沃、爱立信等著名品牌的瑞典,有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内容涵盖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这些在我国还是空白。如果一味贩卖鸡汤,成功成了底色,谁还会去想着补上我们的差距?
在创业成为热潮的年代,被质疑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片繁荣;在泡沫满天飞的时节,忽悠并不可怕,怕的是甘被忽悠。别再肆意贩卖休学创业的鸡汤,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最起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