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召开。武汉光谷生物城“出品”各种五颜六色的新药、形态各异的医疗器械成为展会上耀眼的“果实”。
8年前,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名单上有了武汉。作为第三批入选者,对于当时的全国26个生物产业基地而言,武汉还是一个学习者。去年,武汉光谷生物城总收入达到了800亿元,今年正冲刺1000亿元,在全国108个生物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二。
定了一个高远的目标
2008年11月18日,光谷生物城在二妃山奠基。
其时,金融风暴越过大洋,席卷而来。地处内陆的湖北,亦无法幸免。
如何化“危”为“机”,谋求湖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省市决策者提出“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思路,共同推动东湖高新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其中。
有高端的思路,还要有能够“让思想与现实对接”的科学规划。全球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美国毕博被请来。历时数月的深入调研,开诚布公的探讨,立足现在透视未来的精心设计,一份定位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战略发展规划,得到各方一致认可,成为光谷生物城的建设蓝图。
根据这份蓝图,光谷生物城将集人才、研发、产业于一体,建设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生物能源园、生物制造园和中新生物园“八大园区”,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生物信息等“六大产业”。
高起点的规划,让光谷生物城成长有了“灵魂”。
组建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很多产业园区,不集聚力量发展产业,先圈地发展房地产,我们不能走这条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说,30平方公里的光谷生物城一门心思引进和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但老实讲,2007年国家批下来的这个基地,尽管找了咨询公司,但确实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初设光谷生物城建设办公室,只有28个人。他们的任务清单上,基础建设工作很重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物同样重要。
这28位员工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资历厚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接受派遣出国学习交流,他们每人同时也是“招商员”,每年或者每两年都要到世界各个先进的产业园区去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
因为在光谷生物城的“灵魂”里,做好跨国企业的服务,是让跨国企业安心留在园区发展的“王道”,只有真正见识到了国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才能真正服务好园区的跨国企业,让他们没有“水土不服”之感。
引入世界领头羊,不止是为了引进技术,其真正意义,在于让光谷生物城及入驻企业,耳濡目染跨国巨头们的先进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思维方式。
第一家进驻的世界500强企业辉瑞制药,在研发大楼的开业仪式上,第一件事,向“为我们建设了这幢漂亮大楼的建筑工人们”鞠了个躬。德国费森尤斯卡比投资两亿元的抗肿瘤生产基地落成,庆祝的主题,“祝贺建设过程中零安全事故”。
这是一种文化。身处内陆、又在创业期的光谷生物城,迅速接纳并学习。
搭建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
在国内,一般情况下,一个生物医药企业向国家食药监局申请进入临床规定试验,审批时间是60—90天,但实际上多数企业通常要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申报审批时间长,使许多医药企业贻误了最佳时机,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外国公司在我国从事新药研发。”光谷生物城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认识到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制约因素之后,光谷生物城的建设者们便开始积极寻找对策,引进行政技术监督服务机构。
自2010年以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新药评审中心、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局东湖分局、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东湖新区分局、武汉口岸药品检验所等机构相继落户光谷生物城。
形成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技术检测“零距离”、第三方服务“全覆盖”的审批服务体系,新药检验、检测和申报业务不出园区,大大缩短了企业办事周期,从而在光谷生物城内形成了从研发、孵化、生产、检测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鲍俊华说:“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搭积木的方式,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去把它找来!”
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了,28家国内外上市企业入驻了,385个国内外高端生物团队引进,12个院士项目在此落地,2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入驻企业已近千家。武汉光谷生物城已辐射全省,形成“一城八园”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省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实现2000亿元的产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