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
悬棺究竟是怎么“悬”的?
文·本报记者 付丽丽

    悬棺,顾名思义就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棺木,同土葬、火葬一样,属于崖葬,是丧葬形式的一种。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峭壁上开凿洞穴把棺木放在洞里,另一种是在悬崖上钉两个木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木桩上。这种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葬式,至今存在着许多令人无法解释的谜团。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翠江边的绝壁上有3个石穴,里面摆着两副棺椁,离水面近百米,按照当地文物部门的说法,悬崖洞内的棺椁距今至少有1200年,这一奇景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其实除了飞天山,我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悬棺。悬棺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这种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谜团。

    把棺木放在悬崖上的是什么人

    据史料记载,“悬棺”一词,来源于南朝人顾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一语。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县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悬棺,顾名思义就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棺木,在我国《地方志》和《史志》中都有记载,同土葬、火葬一样,属于崖葬,是丧葬形式的一种。”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说,其具体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峭壁上开凿洞穴把棺木放在洞里,另一种是在悬崖上钉两个木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木桩上。

    悬棺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县、筠连县、镇雄县等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悬棺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这些地方水资源比较丰富,棺木不能埋在水里,放在山上又怕遭到动物破坏,不是很安全,所以就选择悬在半空中,采取崖葬的形式。

    “确切地说,悬棺在我国西南地区土著居民中比较流行。”魏坚解释,悬棺大约从先秦以来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魏晋甚至是唐朝,当时民族的概念划分还不是很明显,而且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民族还是较多采用土葬,一些佛教徒则是采用火葬。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悬棺应该是西南当地土著和边疆民族采用的比较多。

    悬棺究竟怎么放上悬崖峭壁

    悬棺大都年代久远,且位于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没有先进工具的帮助,古人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呢?

    最早对这个问题提出解释的要算是顾野王了,他把武夷山中搁置悬棺的崖洞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处。神仙有腾云驾雾的本领,悬空置棺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神仙已是幻想中的产物,而长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会像凡人一样死去,尤属匪夷所思。不过这些说法既然得以流传,至少说明古人多认为若非神仙出手,仅靠常人是难以实施凌空悬棺这种奇特的葬法的。

    古人可以把悬棺归结为是神仙之作,但对于凡事讲求科学的今人来说,往神仙身上推可就太马虎了,因此对于悬棺的放置方法考古学家进行了各种推测。

    从山顶用绳索往下放棺木

    唐朝人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下绳索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出一具完整的棺木。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县仙岩把一具重约150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20多米的悬崖洞中。

    但对于这种方法,魏坚持怀疑的态度。“棺木从峭壁上放到下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零件怎么放上去,这都是问题。”

    而且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放置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难以想象。何况几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

    水位抬高时用船将棺木放进崖洞

    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还有一种说法是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木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

    清朝的许瓒曾在《东还纪程》中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10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5具棺材。具当地人说,棺木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絙而上”。

    如果此说属实,那人们的困惑也就烟消云散了。而这种办法似乎还没有现代学者实地尝试过,但有人从地貌变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400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当初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高峻。

    在魏坚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他说:“可能当时水位本来就比较高,然后人们再从船上搭个架子,往上延伸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这样就可以把棺木放进去。随后经过几千年水流的冲刷,山沟不断拉深,地势可能越来越平坦,从而放置棺木的崖洞显得更加突兀,以至于留下今人看到的奇观。”

    各种脑洞大开的方法:堆土说、现场制棺说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人猜想,古人是从山下堆土至洞口,然后把棺木放到洞里后,再把土运走。对于这种说法,魏坚明确予以否认。“山区本来就缺土,而且悬棺大多处于邻水的峭壁上,根本不可能。”

    也有人参照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另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借人力运送到事先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但魏坚表示,这种工程量太大,人为的力量将那些工具背上去不太可能。

    此外,还有人根据对四川珙县、兴文县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设栈道放置悬棺的可能性。然而,在考古界,古人放置悬棺的方法,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人们有的似乎更多的还是推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悬棺之谜可以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真相大白。

    ———— 相关链接 ————

    崖葬外还有哪些“葬”

    崖葬是我国古代葬法的一种,是一种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丧葬习俗,除了崖葬外,世界上还有哪些葬礼方式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土葬

    土葬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火葬

    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传统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拉祜、纳西、普米、哈尼、傣等族在历史上也实行火葬,但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会行火葬。

    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大体有3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他们认为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这样死者能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念经超度择日送葬。实行葬礼时,天葬师会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鹰,按骨、肉顺序喂食。

    树葬

    树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没有墓穴,没有骨灰坛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例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

    沙葬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它是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流沙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就立即脱水,使得尸身不会腐烂,能够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风葬

    风葬亦称“露天葬”,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里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