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青年科研人员是我国科研界的主力,却长期面临职称、科研、收入等多重困境,被称为“科研民工”。 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的科研经费够用吗?他们的压力大不大…… CFP供图 |
“疯狂搞了两年科研,发表了近十篇高质量论文的学霸现在终于醒悟,搞科研有什么用,还不如安心找个好工作,谁爱搞科研谁搞去。”在晚上一篇吐槽贴里,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偏低、申请课题难……“青稞”(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状况近年来常被人谈及,这更是科技界热议的话题。
我国“青稞”的现状到底如何,他们过的还好吗?近日,《知识分子》发布了“青稞”的职业现状调查结果。这一调查由《知识分子》策划并联合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人、科研圈、科学松鼠会、知社学术圈等新媒体发起。
“我们期待问卷能够反映青年科学家的心声,反映他们的问题,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期待科研管理决策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们能够看到来自基层的反馈,甚至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去了解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现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7月15日,《知识分子》编辑部负责人李晓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晓明介绍道,问卷基本涵盖了薪资水平、生活压力、工作环境、研究条件、经费支持、成果转化、职业满意度、未来发展计划等有关青年科研人员的各方面。“收回有效问卷2228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除西藏IP未显示外,问卷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几乎全部省级行政区。”他说。
科研经费够用吗?
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是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来自受访者所在机构的自主科研经费来源居于第二位,还有17.28%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科研委托或合作。最少的则是社会公益组织,仅有1.17%。
哪种性质的单位更依赖或者说获得了更多的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呢?调查显示,985高校科研经费的85.8%主要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其次是科研院所,为82.7%。大专、成人、民办院校仅有31.0%来自政府科研项目或基金。
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超过30%的受访者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57.32%则表示可以维持研究的正常运转,但不能进行费用高的实验。
此外,越好的高校拥有更多经费,985高校科研人员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的比例最低,其次是科研院所和211高校,大专、成人、民办院校则最高。
并不意外的是,职称越高,经费越充裕。16.5%的教授或研究员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助教则为7.2%。不过,也有17.4%的教授或研究员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讲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则有将近四成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
81.87%受访者认为人际关系影响项目申请
哪些因素影响科研项目申请结果呢?高达81.87%的人认为与人际关系有关,66.7%认为取决于学校或研究所的名气,只有一半的人认为与科研项目质量有关。还有不少人留言认为与已经发表的文章情况有关,以及运气、评审者、前期研究成果、资历等等。
一位能源领域研究者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科研领域的‘圈子现象’确实制约了科研的发展,一些有资源、有能力的科学家可能不在一线了,但还是占据了很多资源。但据我所知,有关部门近年来出来的系列措施,正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显示,68.85%的受访者完全认同科研经费使用中受到较多管理和财务上的约束,不利于学术或科研研究;65.13%的受访者完全认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44.88%完全认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忽视最后的成果审查。另有32.9%的受访者对“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到研究本身”表示完全认同。
与之相关的则是六成以上科研人员因迫于量化指标无法潜心学术,科研激励不足或不到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垄断、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也较多阻碍着科研进步。
时间都去哪儿了?
58.39%受访者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
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工作强度堪比农民工。
此次调查将所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工程、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五大类。分析显示,自然科学是所有学科类别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其次依次为工程、医学、社会科学、人文。
在调查中,有教学任务的“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占55.52%,他们的工作时长要长于无教学任务的纯“青稞”。33.5%的“青椒”们每周工作时
间在60小时以上,而没有教学任务的科研工作者则是25.5%。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科协2011年针对科研人员时间利用状况的调查。该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者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62.3%的被调查者在23点以后才上床睡觉。
科研人员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主要还是用于科研,包括开展实验、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等,其次是教学活动,包括指导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科研经费申请、报销、项目汇报等工作占据了几乎与教学同等长度的时间,平均工作量分别占日常工作量的16.4%和17.5%。
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健康问题显著
长期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了一定的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另一大问题。近八成的人群表示压力较大,仅有23人——占全部调查人群的1.03%,表示自己没有压力。男性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压力比女性略大,男性有79.4%压力较大,女性则有76.9%。30—40岁这一年龄段的科研工作人员除已有的工作压力外,与其他青年群体一样新增成家、生子的压力,在各个年龄段中,这一年龄段压力最大。
那么,工作压力都来自哪里呢?84.85%的人认为其主要工作压力还是来自科研工作,还有较多的人压力也来自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务以及指导学生。此外,有相当多的人在问卷留言中提到了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所带来的压力。
单兵作战还是组团研究?
理工科受访者更倾向于加入科研团队
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团队协作对科研来说必须可少,那么科研人员是更偏爱单兵作战还是组团进攻?调查中,不到四成受访者以独立研究为主,46.18%加入其他研究者团队,另有14.9%自己组织研究团队。
具体说来,自然科学、工程、医学类专业加入其他研究者团队的更多,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专业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其中人文类学科80%以独立研究为主,社会科学为61.3%。相反,自然科学、工程、医学类专业以独立研究为主的比例为30%左右。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不同学科的人会在研究形式上有各自的倾向,除个人募集来源的经费以独立研究为主外,其他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对研究形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三种研究形式所持有的经费宽裕程度不尽相同。根据对数据的卡方检验可知,独立研究这种形式最缺乏经费,近40%的独立研究者表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加入其他研究者团队者这一比例不到30%,自己组织研究团队者经费情况最好,但也有20%受访者表示经费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