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龙渊印社:一个NGO的“节操”
文·胡一峰
金维坚《万绿庐印稿》
龙渊印社的成立纪念章,由余任天所作,一朱一白“民国卅四年三月四日龙渊印社成立纪念之章”。
龙渊印社社徽,瓦当样式,紫铜质地,商周肖形纹样。

    ■桂下漫笔

    1904年,西泠印社成立,开篆刻家结社之先河,百余年来,稳坐中国印社头把交椅。那么,如果排一排座次,这第二把交椅归谁呢?篆刻家林乾良认为,应归“龙渊印社”。

    今天,知道龙渊印社的人,可能已不太多了。这个文艺社团成立于1945年,当时,浙江的一些机关和文化人避战乱于浙南山区,聚集在古城龙泉一带。龙泉旧名龙渊,唐代避高祖李渊之讳改为龙泉,发起者乃以龙渊为印社之名。后来,抗战胜利,机关回迁,龙渊印社也转到了杭州孤山的西湖博物馆内。翻看龙渊印社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1948年,由于人事变动,印社工作陷入了停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复社之动议,90年代末正式复社。龙渊印社的社员也不算多,全盛时期也仅百人左右而已,和今天某些动辄会员“十万+”的文艺社团比起来,似乎简直不值一提了。即便如此,龙渊印社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龙渊印社的发起人共有十位,其中,后来担任监事长的金维坚为西湖博物馆馆长,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界人士,但专业背景却是植物学,还有数位则是两浙盐务管理局等处的“公务员”。百余名社员的社会身份更是五花八门,不少看起来是文艺的“圈外人”。

    我想,身份多样,无外乎两种可能。一种是为利而来,以追求艺术的名义,钻入这个圈中,混一个头衔,博一些好处。这段时间,被屡屡曝光的所谓“山寨社团”中,文艺类不在少数,其会员人数不但多而且杂。其实,在那些并非“山寨”的正牌社团中,也有不少和艺术不沾边的官员混迹其中。另一种则是因趣而聚。艺术本是一种人生情趣,是人们为了打发与生俱来的无聊而作的消遣游戏。西谚有云,羽毛相同的鸟儿总会聚在一起。文人结社,自古有之,本就是为自己的心灵找一块落脚的地方,寻几个闲谈的朋友罢了。

    龙渊印社无疑属于后者,身份的多样恰好表明了艺术的纯粹。《筹组龙渊印社小启》中有这样一段话,“飘蓬人海,避地剑川。待靖时艰,恢弘国粹。纵横刻画,寄托乡愁。第念学从切琢,求始嘤鸣。欲期广益,端赖集思。用约鸿彦,筹组印社”,雅致的文辞,映射出这一群人对艺术和人生的态度。社员之中,颇多自学成才、痴迷艺术之士。

    这则“小启”之中,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社员以“待靖时艰,恢弘国粹”为己任,可见其家国情怀。印社诞生于抗战时期,从在龙泉成立,到迁至杭州,共举行雅集24次,各次印题中,除了“纵横刻画”“问梅消息”“秋菊勘餐”“文章有神交有道”等充满文艺范儿的语言之外,还有“还我河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必胜”“胜利第一”“永奠世界和平”“指灭仇雠天下平”等豪言壮语。用今天的话说,这些语句充满了正能量,属于主旋律,但似乎并没有对社员的艺术创作造成什么妨碍。换做老套一点的话来说,“写什么”与“怎么写”,或者说“刻什么”与“怎么刻”,在对艺术、社会的真实情感映照下是完全相融相洽的。

    雅集,是印社最重要的活动,社中制定了专门的《雅集办法》,规定“各社友均须一律参加,无故不得缺席”,社友轮流担任雅集的主持、策划及接待事宜。参加雅集的社员必须携带自己的作品,并将拓印活页互相交换,如果自认学艺未精,没有作品,则需提交同数之空白活页印谱换取社友印迹。外地不能亲自参与的社员,由印社代办作品交换。这些规定合理、务实,把艺术创作放在了印社各项活动的核心,为印社的规范发展打下了基础。反观今日一些文艺社团的所谓“雅集”,不但缺乏文人应有之“雅”意,且有拉帮结派、营私牟利等不雅之举,令人叹息。

    龙渊印社的社务管理,也颇有可引今人深思之处。在龙泉时,社中成员只有35人,迁到杭州之后,人数激增,达到了90多人。以常理揣度,一个社团发展壮大,入会人员自然多多益善,但我们在《龙渊印社月刊》第六期(1947年)上却看到这样一则社讯:“本社社友激增,近已达九十余人,办理一切文件刊物收发手续至繁。惟本社社务均由社友公余义务担任,不设专任,为免致废弛起见,不得不予限止,拟满百人后暂停入社,嗣后须俟有出社空额递补之。”

    节制,是一个组织必需之精神品格。尤其是民间以趣味相维系的社团,最可怕的并非人丁不旺,而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龙渊印社的主要活动是雅集和出版社刊,没有财政拨款,也不干代人刻章的活,更不以组织社员出售作品牟利,维持运转主要靠入社费和月费,还有社员的募捐。在创设之初,入社费为每人300元,月费为每人100元;后来,通货膨胀压力日重,从1947年1月起,入社费改为5000元,月费为1000元。据近代物价史资料大体换算,1947年的100元大概可以购买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这么算来,1000月费,也就是一顿早餐钱罢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或许是人间的残酷法则,但这条法则却不应适用于缪斯女神的殿堂。又或许有人说,身处滚滚红尘,无人可以免俗,那么,不妨读一读龙渊印社的往事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