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招生咨询 与毕业合影
文·高 爽

    ■仰望者

    几个今年毕业的学生希望和我合影留念,但很可惜,我恰好要执行学校的任务,去重庆做招生咨询工作。吾校北师大的每个院系都承担一个省份的招生咨询任务。天文系略小,所以分配给重庆一地,不似北方大省需长途奔波。在重庆,我负责了三场咨询会,接触不下几千名学生和家长。鄙校在重庆的招生人数过百,分数和美誉度都较好,摊位前总是少不了人的。

    在回答高三毕业生和家长问题的同时,手机微信一直在频繁接收到毕业生发来的合影。进进出出的学生,进进出出学校。时光就这样行走在大地上,从招生到毕业,从18岁到20岁、30岁,从语数外到恒星震动与宇宙学模型,从向着一所心仪的大学奔去,再到急着离开,循环往复,让人感慨。

    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大致有两个:我家小孩是女生,老师您看学什么专业合适?北师大什么专业将来找工作最好?

    前一个问题,笔者曾经在科技日报撰文《科学没有性别》讨论过。后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学校的招生信息上几乎每一个专业介绍里都写着“60%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都写着两三位优秀毕业生的去向,或是拿了国外大学全奖,或就职知名企业。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可能算不得优秀的招生咨询员。我可以介绍毕业去向的比例,宣传校友,解读学科,但我无法回答哪一个专业找工作更容易,我更加不认为,高三毕业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要把重点放在就业前景上。在我报出一些数字后,尽管说服力并不够,但提问者表示接受。他们所追寻的并非统计答案,而是一份安心。

    似乎,我们的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都和他们的父母太相似了。我认识不少研究生,他们本来做着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毕业后却选择离开学术圈,进入中小学做一名教师。其缘由当然有热爱教育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动机是源于稳定感。

    这两年,我很少听到一位学生表达过他关心世界某个角落里战火中的生灵,或者希望解决目前城市里最严峻的问题,或者计划梳理本学科完整的知识。装在他们“杰出”的头脑里的,就只剩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去年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天文学史》吸引了非常多学生之外的旁听者。有些不方便赶来教室旁听的朋友,还不忘在网上观看视频。越是走上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人,越是愿意对这门课程表达自己的兴趣。我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大群校外人员旁听,感到既惊喜又悲伤。惊喜的当然是自己的课受到欢迎,悲伤的是,他们本该在追求智慧的时候把向往投向了生活的稳定,现在才回过头来,企图拥抱智慧。

    在热闹的招生咨询人群里,我见到渴求智慧的仰望者极少,只看到了力图预定稳定的不安者;在毕业生的合影中,我也看不见发愿改变世界的“傻瓜”,只看到了朝着稳定飞奔过去的恐惧者。“适应社会”“接地气”“稳定”,就随着时光在大地上行走,几十年之前是这般,几十年之后还是这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