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科特派“机制挖潜”挖出多少“宝”?
□ 本报记者 胡 左

    上了年纪的人总是感觉,现在的瓜果蔬菜没有过去的味道浓郁了。6月22日,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根堡村创业型科技特派员陈俊英的温室里尝到了饱含“过去”的西红柿。这是用技术服务型科技特派员张喜印研发的箱式栽培法结出的果实。

    呼市聘请的科技特派员分创业型和技术服务型两种。2014年为拯救闲置蔬菜温室,解决呼市“菜篮子”,市政府决定每年拨款3500万元,聘请科技特派员承包、指导农民温室种菜,如今,在科技特派员的带领下,基本解决了温室闲置问题,拯救了11443个空闲温室,共服务近2万个温室。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张振民介绍,2014年呼市出台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工作协议书、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和措施,明确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任务、服务待遇等职责权利,形成了一整套选聘、管理、督查、考核机制。

    “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考核和科技服务与示范情况考核,每月驻点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每周通过手机‘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团汇报上一周的工作情况和请假制度。”

    呼市还聘请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园艺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聘请10个专业的18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内蒙古农大教授石岭说,专家组负责对拟聘人员面试考察;调研工作状况,提出有关工作计划、规划建议,对科技特派员相关项目实施进行评估论证等;对科技特派员和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指导,每月还要提交1篇论文。

    管理出效益。定期的交流、培训活动、有效的奖惩制度深受科技特派员欢迎,调动了科技特派员主动服务的积极性。

    根堡村1400个温室瓜果飘香、蔬菜喜人,采摘农业、家庭定制、订单农业……给这个昔日种大田的村庄带来新活力,一些到城里打工的年轻人返村开起了小卖铺、跑起了运输。

    革命老区武川县城西北方向30多公里的后古营村,基本是干旱的沙梁坡地。科技特派员范军成立养羊合作社,存栏5500多只羊、290头牛,免费为全村贫困户提供基础母羊,负责回收羔羊和架子羊,农户还可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领工资。

    西岔气沟科技特派员任玉霞,在中科院的指导下,种植了1000多亩药用芍药,带动了6个自然村129户农民种芍药,成立芍药合作社,药用含量比南方产的高一倍,达到60%以上。农民说,“原来生活苦,没个营生,现在营生做不完,还供孩子上大学”。

    呼和浩特创新创业协会秘书长张建东说,全市532名科技特派员全配备了手机,还为他们上了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有农民技术能手,有农业科研、推广人员,还有刚毕业的博士、硕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