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气动风雷 军民融合
——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群体(下)
本报记者 张 强

    飞行器的更新换代,离不开空气动力技术的一次次突破。走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20多座风洞整齐列阵、长风呼啸,试验建筑宽敞明亮、设计超前,整体性能世界先进。少有人知的是,这些世界一流的高端风洞群整体建设周期仅有4年半,攻克了数百项关键技术,填补了众多领域的国内空白,很多设备指标突破国内制造业极限,在世界风洞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解决空气动力研究之本

    长期以来,我国飞机研制始终受制于发动机这个“短板”。为打牢航空发动机技术基础,乐嘉陵院士带领科研人员,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国内一流院校,论证提出“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项目,最终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并启动实施。

    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空气动力研究就难以走的更远。这些年,该中心建立了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基础研究平台,一大批专家专门从事气动前沿基础问题研究。

    气动计算专家李松波在生命的最后15年,完成了心血之作《耗散守恒格式理论》,解决了困扰世界空气动力学界长达40年的重大课题;研究员张数海自主发展了某拓扑分析理论,首次发现了漩涡破裂区域存在多螺旋结构,澄清存在多年的学术争论,引起国内外气动学界的强烈反响;博士胡华雨致力于强场物理研究和气动—电磁问题理论与试验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青年骨干推动事业发展

    “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比一座座价值数亿元的风洞更加宝贵。”该中心党委书记张源明说。

    近年来,该中心把青年英才作为人才建设的一环常抓不懈。目前,中心60%新增科研课题由35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负责人,成为推动国家空气动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专家杨党国在高速飞行器气动噪声控制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发展了工程实用的飞行器部件气动噪声预测技术,34岁就当上了高速飞行器气动噪声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

    余永生博士参与完成多座大型风洞设计任务,37岁就被任命为大型低速风洞总设计师……

    该中心已经形成了院士领衔、专家众多、英才辈出的局面:有10位“973”技术首席专家、17位863项目专家,1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人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工程。

    军民融合带动产业升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了高速列车的研究,并逐步对我国十余款高速列车开展大量空气动力学试验。”肖京平研究员说,他们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计算,让某型高速列车气动减阻1%,每年可节约3亿度电。

    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是该中心确立的“两大服务”,也是中国气动事业“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作为C919大型客机全国联合工程队的主要成员单位,该中心全程参与了总体布局论证、设计、评估、气动试验规划等总体工作,承担了超临界机翼、增升装置等关键部段联合设计,完成了国内风洞试验任务总量的75%,研究掌握了多种故障状态下的全机气动特性。

    目前,他们正与中国商飞联合进行我国新型客机气动技术攻关,已共同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新型机翼,这将有力助推我国大飞机自主创新发展。

    这些年,该中心还先后完成了“东方明珠”电视塔、首都机场新候机大厅、北京奥运会火炬塔等20多座大型建筑物、30多座桥梁的气动试验,引领我国在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使我国工业空气动力学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