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8日 星期二
“高原净土”上的绿色穿行
文·李亚光 王 军

    6月的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仍是白雪皑皑。在索南达杰保护站旁的广袤草原上,来自数百公里外的藏羚羊群开始集结,准备向西进发。

    每年这个时候,藏羚羊将从我国西藏、新疆等地长途奔袭,前往位于可可西里素有“藏羚羊大产房”之称的卓乃湖产仔。

    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全境,是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地。为方便野生动物,铁路通过架设高桥的方式在这里设置了33处、总长超过58公里的通道。

    日前记者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来到其中一处野生动物通道。当青藏列车从桥上飞驰而过,附近的藏羚羊群并未感到十分惊慌,其中不少还在桥桩旁悠闲地吃着草。

    记者乘坐青藏线列车返程,即将进入一处山洞时火车开始鸣笛,距离铁路不足15米的两只藏野驴仍安然低头舔食着草原上未消融的冰雪。

    青藏铁路公司工作人员王涛告诉记者,10年前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那时的野生动物对铁路和列车还较为警觉,在穿越通道时也显得非常谨慎,需要集结较大群体才敢通过,之后迅速离开,不在附近逗留。

    “如今的情形说明,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的畏惧感在降低,适应度在提高。”长期在青藏高原进行野外实地调研的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翔说。

    “2006年通车初期,通过野生动物通道上迁和回迁的藏羚羊数目分别为2122只和2959只,如今均已超过5000只。”青藏铁路公司计划统计部运输计划室主任杨海江说,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使用率也从通车之初的56.6%逐步上升到如今的100%。

    “可可西里被称为‘无人区’,境内野生物种大多生性胆小、机敏,如今能和‘天路’和谐共存,超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最初预期。”赵翔介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它们长期未受人类活动惊扰,沿线生态也没有因火车运行而遭到破坏。

    被称为“高原净土”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5大水系的发源地,也是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气候启动区。王涛告诉记者,通车10年来,青藏铁路一直采用我国业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运营。

    自开通之日就在青藏线上工作的Z917次列车长林志盛说,10年前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为青藏铁路率先配备全封闭式车体,实现了车内垃圾对外“零排放”。据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随车工程师王强介绍,采用大容量真空集污技术的青藏线列车车体最多可连续运行18小时,车体还安装了专用的固体垃圾压缩机,全程列车只需在3个站点集中排污。

    记者近日乘坐青藏列车在格尔木站停靠时发现,成群结队的垃圾车和吸污车早已等候在铁路旁。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列车上的所有污水及垃圾就被清运一空,送往附近的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经过处理的污水最高达到二级排放标准。”青藏铁路沱沱河站污水处理车间工人张桂兰说,除火车上外,各站点产生的污水也要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

    据介绍,整个青藏线目前共设有15个污水处理中心,每月定期进行监测。同时,各站区的生活、取暖均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杜绝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青藏铁路在生态保护方面已和世界接轨,甚至走在了前面。”来自德国的曾任新闻记者的67岁乘客奥古斯特目睹了青藏线列车运行中的垃圾处理过程,这样评价道。

    王韬说,为打造“生态天路”,在高寒、干旱的世界“第三极”,他们甚至对41%的路段成功进行了人工绿化,长度共805公里,面积达775万平方米,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乘坐火车观察发现,在铁路两旁能看到很密的绿色植物。“科研人员多年来选育适合高原环境的植物种源,最终采取草、灌木相结合的方式才种活了这些植物。”王涛说。

    西藏那曲地区雁石坪镇小学教师格桑扎西,在课余时间常给孩子和年老牧民介绍关于“天路”的各种知识。他告诉记者,这条经过他家乡的铁路,让人们对“生态”“环保”“动物保护”等概念有了更深、更直观的理解。

    (据新华社6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