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速
6月18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在出席第十三届中国城市智能交通论坛时,向国内关心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的各界提出:“中国长期以来是学习和跟随发达国家的ITS,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跟随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技术优势,发展中国自己的智能交通系统”。
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不应是新方向
“我第一次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是1997年在美国,2000年在日本筑波还参加了国际自动驾驶展示会DEMO2000,现在交通信息服务、不停车收费、城市交通管理已经在中国普及应用,国内科技和产业界对下一步智能交通的发展都感到迷茫,于是所谓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就成了中国科技界的创新方向,真是这样吗?”王笑京对此存疑。
王笑京认为,从近三年深圳智能交通展览会的情况看,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多,基本都是大家熟知的产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创新不足。他还特别指出,国内近两年推崇的车路协同实际上是发达国家10年以前开发的,自动驾驶则是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就在进行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未来ITS:设施、工具、服务一体的智能化
王笑京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道路建设、管理和服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时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那么,未来智能交通将何去何从呢?
观点一:真正的数字化阶段刚刚开始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现在的传感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绿色、智能、泛在,给我们提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数字化阶段。有些人认为数字化阶段已经过去,其实真正的数字化阶段刚刚开始,交通的数字化潜力巨大,它是实现智能计算和迈向人工智能的一个必要的技术条件,未来我们将逐步实现交通运输在云上,实时的交通是在虚拟空间有相应的映射。
观点二:交通领域的机器会更多地代替人
未来社会,智能化是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交通领域的机器会更多地代替人,”王笑京说,“机器会更多地帮助人来决策,同时,智能化的交通装备将会越来越多,但这些装备一定是外在技术来帮助人,是延伸和扩大人的能力。”
“不过,这些机器绝对不会全部代替人,发展新型交通系统千万不要把人的因素忽略掉,人才是一切交通活动的主体。”王笑京提醒道。
观点三:能源结构及配送将决定新运载方式的实现
在很多人的眼里,智能交通是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手段,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要素——能源结构和能源配送。
不同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必须现实地考虑人和物的移动,而人和物都是有物理尺寸的,不可压缩,也无法超越时空运转,这就必须与现实的能源驱动相关联。那么又有人会说了:我们现在能源种类很丰富,有生能源、核能、氢能等等,不会成为后顾之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把这些能源运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必须要能实现能源配送网络,就拿我们现在的电动汽车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能源(电能)配送,电动汽车根本无法使用,更不用说发扬光大了。”王笑京说,“在能源配送到位的前提下,考虑实现新型运载方式才有可能。”
所以,未来交通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能源、产业、交通、社会整体考虑,它一定会涉及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配送体系、新型的智能化载运工具、新型的出行模式、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以及公平、安全,因此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不能瞄着发达国家以小汽车为主的ITS路径走
在论坛上,王笑京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当前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去讨论未来的方向,没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很多人将智能交通系统与交通信息化混为一谈,很多人将智能交通系统的“系统”两字去掉,成了智能交通。他指出:无论是喊口号或谈工作,智能交通可以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是如果是论及技术和产业表述,就不能省去系统两个字。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概念没搞清,又盲目的学国外,甚至将国外一些做了很久的东西当作创新向中国的官员推荐,因此造成国内到处都是舶来品,很多技术和产品都是好看不好用。
王笑京特别提出,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部分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了,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行为特征和地域特征都与发达国家有差别,我们不能瞄着发达国家以小汽车为主的ITS路径走,我们要从人出发,要考虑交通是一个人与机器混合的、开发的、社会的系统,由此研究和建立自己的交通理论和ITS理论与技术体系,总之要走自己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