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解放生产力永无止境。在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进一步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需要在释放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下大力气。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科学技术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在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低谷,科学和科学家没有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技术作为一项事业才真正站了起来。
38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宣告科学的春天来临。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教兴国硕果累累,自主创新战场捷报频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大踏步迈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接力跑”中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着力释放创新第一动力、使创新真正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引擎,是一篇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的大文章。能不能做好这篇大文章,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能否实现战略转换,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增强“创新自觉”。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没有前途。我们必须强化创新定力,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使各方面资源和要素加快向创新聚焦,坚决破除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传统惯性思维,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尽快转动起来。
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增强“创新自信”。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具备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对此我们应该有自信、可以有自信。当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开放中加强学习,但自力更生的战略基点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在科技创新上“言必称希腊”对我国未来发展没有益处。
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创新要实”。科技创新的价值既要体现在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上,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统筹提升“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水平,让全社会通过科技创新有更多“获得感”。
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创新要活”。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是创新发展的深厚土壤。必须协同转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真正把科技经济之间的渠道打通,加快完善创新友好的生态体系和文化环境,让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类要素都充分活跃起来,为创新发展奠定可长可久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