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文·张传发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即将面临志愿填报“大考”。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6月12日《京华时报》)
面对天价高考志愿咨询费,一边是“信心满怀”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我们的志愿填报通过率是百分之百”,一边却是让人“将信将疑”的保证——“如果今年给你报你没过,我们全额退款,这是写在合同里的”,可见,消费者所买的天价咨询也不过是雾里一朵花,让人看得不真切,让人心里不踏实。
“志愿报得好等于高考多考20分”,这宣传语说得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同样是那一节点的分数,既可以作为“孙山”被名牌高校录取,也可以作为“鸡头”被普通高校录取,志愿的填报当然是有学问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考生及其家长,对高校的招生信息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那么透彻,于是乎“帮你忙”的高考志愿咨询业务应运而生,问题是,如此天价,有的人家买得起,有的人家买不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其间,到底有没有猫腻,有没有“招生腐败”?
按理说,高考过后,考生手头有“高考指南”,你想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填填志愿表就是了,可中国有上千所大学、数千个专业,选来选去,让你眼花缭乱,让你举棋不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时候,有人说“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于是乎,有家长“借钱也付高考志愿咨询费”。
天价咨询费花得冤不冤?一般来说,高校里设有招生办,“名牌”一点的,每个省市区还有对应的“招生老师”,但,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那几天,一个招生办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考生及其家长,往往是“顾得了张家就顾不了李家”。这个时候,正确的服务态度应该是,一方面,高校通过其网络平台,详尽地介绍“专业设置”“教学现状”“招生名额”“招生政策”及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每一个院系,每一个专业,高考前后那若干时段,应尽可能地多安排“电话咨询”,并力求“5+2”“白+黑”。道理很简单,如果“校门大开”,谁还愿意掏腰包购买那“雾里一朵花”?多年来,我们说高考要改革,“招生信息进一步地对外开放”,也应该是高考改革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