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科技强军的青春战歌
——记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人才群体

    吕 超  唐 军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强科技。在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都已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战绩,谱写出一曲曲科技强军的青春战歌!

    信念,定向强军不偏移

    今年4月、5月公布的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和“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中,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年仅32岁的研究员周朴榜上有名。

    攻博期间,周朴向军事科技创新的高地——新一代高能激光关键核心技术发起冲锋,在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领域实现多次突破,提出的某评价标准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发明的多路激光并行优化控制算法,成为唯一入选物理学、光学领域顶级期刊《量子电子精选》专辑的中国研究成果;多波长相干合成研究成果被一家国际顶级光学期刊学术网站作为封面标图文章发表。如今,作为大功率光纤激光群体的核心骨干,周朴和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曲天良是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的高材生。他所在的单位是我国最早从事激光陀螺研究的单位。在整个激光陀螺的生产工艺中,最难也最关键的就是镀膜技术,面对这块“硬骨头”,他从最基础的工艺技术开始学起,仅用半年就提出用光学多层膜群延迟效应实现“超光速”激光陀螺的方案。

    创新,聚焦前沿勇攀登

    激光陀螺作为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核心传感器,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为抢占这块前沿高地,袁保伦自2007年博士毕业留校后,全身心投入到高精度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攻关中。一次,为了获得一手实验数据,他随船出海,当时海况异常恶劣,人在甲板上根本无法站立,他就用绳索绑在自己身上固定,继续进行试验,这一固定就是十多天,试验结束时他瘦了10多斤,但获得的试验数据为成果验证提供了可靠依据。

    10年来,他先后攻克了惯性导航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使激光陀螺系统的整体水平实现巨大的飞跃,去年在某系统原理样机的全国比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1985年出生的张检发是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在超材料中的相干光控制和光机械超材料两个领域做出的开创性成果,被国内外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目光,紧盯高地而延展

    打造军事科技强国,抢占军事创新高地,不但要拥有一个高水平团队,还要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培育大批储备人才。

    2012年,学员王桢到部队实习,发现炮兵战士听力不同程度受损,于是想设计一款既能衰弱炮弹轰鸣声、又能接收到指挥口令的耳机。这种急军所需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创意得到老师雷兵的鼓励支持。

    把买来的多种成熟助听器产品拆分,逐个种类逐个部位分析原理再研究改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智能听力保护系统”终于完成研制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并斩获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区总决赛特等奖,第4届国际微纳传感器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

    王桢只是雷兵所带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近4年来,他直接指导学员在国际微纳传感器技术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竞赛中先后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新华社长沙6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