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李 艳
6月9日晚上10点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的“知乎live”结束了。
在一个半小时里,他跟300名知乎网友探讨了“灭绝:人类的原罪”这一话题。每张“门票”9.9元。
“知乎live”是“知乎”今年5月中旬推出的一款实时问答互动产品。发起者可以自行设定开始时间和门票价格,在live内围绕所擅长话题进行分享和答疑;而参与者则需购买入场券获得参与资格。
Live的最后,叶盛提醒大家,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继续在live内讨论,也可以去知乎旗下的“值乎”找他,他在“分答”上也有账号。
对像叶盛这样具有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大V”来说,知识变现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走红的知识分享经济
“如今大家的行为和消费习惯确实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正在发生,市场成熟度已经足够。”“知乎live”运营负责人韦昌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知乎的种种动作,都是围绕“用户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见解,并收获新机会”进行,并非“凑热闹”。
所谓的“热闹”,或许指的是因为在线语音付费问答系统“在行”和“分答”而被炒得火热的“知识分享经济”。2015年4月果壳网上线经验交流O2O平台“在行”,被认为打响了知识分享经济的头炮。作为“在行”的延续产品,“分答”今年5月问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爆款”。
相比“在行”,在“分答”上开通账号的门槛显然低了不少。而且,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是想从王思聪、章子怡这样的“高级别网红”身上挖出什么猛料,往往只需付出小钱,就能得到对方一条60秒以内的语音解答。
“互联网问答产品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蒋坚表示,第一阶段从早期的雅虎问答、百度知道等大众问答平台开始,脱胎于搜索并依赖搜索平台存在;第二阶段以知乎、果壳为代表,走专业化、社交化发展路线。“随着支付体系的完善,问答平台开始向专家收费模式进化。”
网红经济与知识变现并不矛盾?
不过,60秒语音,能承载“知识分享之重”吗?
“‘分答’是个轻量级应用,适合回答‘yes or no’的问题,或是一个复杂问题的方向性解答,以及体验性的观点陈述。”“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助理吴云飞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但大多数人还是将“分答”这一模式定位为“知识噱头、网红实体”,更有人下了“付费分答,无关知识”的论断。“系统的知识获取还是只有培训一条途径”,蒋坚说,在他看来,“小问题和小答案”,其实是搜索平台的事;“大问题和复杂答案”,是培训平台的事;而中间态的经验知识交流,是专家平台的事。
对于质疑,“分答”表现得并不在意。“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是“分答”官网上的标语,团队毫不讳言提及“网红”。而且,“分答”提出了一个似乎更优雅的概念——“知识网红”。
被称为话唠的编剧史航,截至6月11日,在“分答”上已经回答了1961个问题,收入近10万元。“他通过专业技能为自己收获了一批粉丝,那么他就是网红。网红经济和知识变现并不矛盾。”吴云飞说。
不过打开史航的页面,大多提问其实和“编剧”并无太大关系。网友更关心的,是他的个人生活、爱情观和世界观。但这些究竟算不算知识?吴云飞觉得,知识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作为平台,他们要做的就是“信息匹配”。
知识付费时代来了?
“这样的平台,能让更多人知道知识是值钱的。”蒋坚说。过去,果壳想让“科学”流行起来。现在,知乎和果壳纷纷推出的新模式,能让为知识付费流行起来吗?
韦昌明指出,这要看信息是否对他人或公众有存在价值,也要看是否能找到供求双方,然后基于合理的使用场景,通过方便的产品路径把供求双方直接连接起来。
至于互联网的“免费午餐”时代,也不要急着宣告它的结束。“基于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会有不同的使用需求。”
6月初,“知乎”旗下的“值乎”推出3.0版本,该版本和“分答”非常类似,也是付费语音问答,运转逻辑与“分答”并无太大区别。
“知乎”创始人周源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越显激烈的行业竞争表达了他的态度:我们很赞赏所有参与探索专业知识变现的朋友和产品,探索的人越多,越容易试错,越容易找到清晰的方向。
(科技日报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