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员也能着眼实战搞创新,琢磨补轮胎竟然琢磨出国家发明专利,很是牛气!”“是啊!学员创客敢想敢干能创新,值得点赞!”……近日来,工程兵学院七队学员杨建鑫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喜讯在该院“炸锅”,全院官兵掀起“小学员能否搞大创新”的热议。
原来,该院道路桥梁系七队学员杨建鑫自主研制的自动补胎垫,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争当改革创新先锋是我的追求目标!”杨建鑫告诉笔者,他打小就对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很感兴趣。考上军校后,更是找到了实现创新报国强军理想信念与其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结合点。
“善于创新、敢于质疑,是大家对创客杨建鑫的一致看法。”教导员余海军介绍。去年7月,学院组织学员赴部队见学,在一次车厂日活动中,一位士官班长的经历引起他的关注:驾车在山间执行任务,有两个轮胎被尖锐石子刺破,无奈半路停车换胎补胎,耗时耗力,还差点耽误大事!
“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战机。赢得时间就是赢得胜利!”“如果能够实现自动补胎?岂不快哉!”杨建鑫听着士官班长的埋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难关。
杨建鑫说干就干,白天忙于训练累得精疲力竭的他,到了晚上还是坚持查阅《橡胶轮胎》《机械制图》《结构力学》等大量相关资料,了解轮胎结构,构思自动补胎方案。部队见学结束回到学院,学习训练之余,他总是随身携带简易绘图本,勾画各式各样的自动补胎的草图以及详细的结构示意图,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遇有不懂时,哪怕是节假日,他也会厚着脸皮敲开专业教员的家门,或是跑到专门书店当起“书虫”。
他起初构想改造轮胎结构,将整个轮胎制作成上千个小型蜂窝泡状腔。假如有尖锐物刺破一个泡状腔,其余泡状腔可继续使用。但这一想法很快被有关专家否定:改变轮胎结构,不稳定性增加,容易衍生更多问题。
“看来只能在现有轮胎结构下实现自动补胎。”思路转换,就得抓紧改进方案。杨建鑫又设想在轮胎内附置环状结构基底,将原先设想的泡状腔贴附在基底表面,并在腔中灌入补胎胶,形成“基底—泡沫腔—轮胎”三层夹心结构。这样,当某个泡状腔被扎破时,其内胶水立即流出,密封住轮胎及尖锐物以防止漏气,同时周边的各个泡状腔在轮胎气压作用下相互挤压并挤压紧被扎破的蜂囊状空心腔,使扎破处受到一定密封压力,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背后耗费了杨建鑫大量的心思与精力。单就胶水配置量及与空气比例问题,就让他寝食难安,经常通宵达旦进行试验。通过百余次比例调试实验,终于确定出胶水与空气比例为1∶1时,呈现最佳理想效果。遇到气温底,胶水在手上迅速干化,好几次将手上的皮撕破,鲜血直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创新肯定要付出代价!”采访中,杨建鑫指着手上的疤告诉笔者。
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10月底,杨建鑫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创新“成果”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他自动补胎垫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