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长奇的办公室,即便室外鹅毛大雪,室内却是温暖如春,室温达到零上23摄氏度。
原来在他办公桌后面的墙壁上悬挂了一副宽1米、长1.5米山水画在发热,房间内没有其他取暖设施。
这就是他历经几年艰苦的磨砺,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研发出的“红外碳晶电子发热系列产品”之一的“红外碳晶电子发热板(发热画)”奇特的魅力!
有关专家透露,碳晶发热是当今世界采暖新技术,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郭长奇,这位陕西关中平原的硬汉子,站在当今世界采暖新技术的最前沿,于2013年完成“导电碳晶粉发热板制作方法”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导电碳晶粉发热板”《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拥有了享誉国内外的“利用导电碳晶粉实现电热能高效转换”方面的核心技术。
与 “太阳”的缘起
在郭长奇上小学的时候,一个隆冬的傍晚,他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弓着腰,正拿着老蒲扇扇风生炉子。
这时,炉膛里冒出的黑烟弥漫整个房间,呛得父亲跑到院子里喘口气。当时,他有一个梦想:如果把“太阳”挂到自己的家里该多好啊!
怀揣着这个梦想,1979年郭长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系,读电子材料工程专业。
上大学期间,父亲“老蒲扇生炉子”的场景总也挥之不去,他“把太阳挂到家里去”当做使命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于是,郭长奇一边端着饭盒一边吃着走进了图书馆,饭没吃完就忙于查找国内外关于碳晶材料应用的资料。
有时,查阅资料到凌晨二点多才回宿舍。他说:“当时,对碳晶电子发热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爱迪生当年发明电灯泡的初衷是把电能变成光,我就不能把电能转换成红外线的热能吗?”这是他在暗暗下定了决心,也是时时刻刻在鞭策自己。
致力“太阳”的探求
大学毕业后的4年里,郭长奇工作在国营704厂和大荔县发改委。1994年下海到深圳外资企业担任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在广东佛山创建了“南海长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电子材料,其产品销到韩国、日本、德国等。这期间,他积累了电子材料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
2010年,他又创建“陕西长石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他说:“这是全面展开向‘红外碳晶电子发热技术’攻关的起点。”
郭长奇,他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还是该项技术攻关的研发中心主任。这位电子材料专业毕业的高材生,组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知名团队是取得这场“技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邓宏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我国电子材料的知名专家,对红外线研究造诣高深,前来这里主导红外线碳晶发热设计的指导……
当时,研发团队由十几个人迅速发展到30多人。
到了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因过度劳累,郭长奇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头晕、手麻、口干和腿胀肿痛。他,强忍着,打着针、吃着药不曾离开实验室一步。
这一刻,是令郭长奇和他的研发团队们铭心刻骨的时刻!
2013年3月的一天深夜凌晨3时许,在研发中心实验室里,当测量仪上显示出碳晶发热板温度稳定控制在设定的正负2摄氏度的数值范围之内,红外线波段在9—9.5微米之间,这是设定的完全被人体吸收的红外线波段数值,这也是对碳晶发热技术的突破。他们终于成功了!
这时,研究中心工程师魏国元情不自禁地和大家拥抱在一起,又是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付出的艰辛换取了回报:其碳晶电子发热系列产品相继荣获《国家安全证书》《美国安全证书》等荣誉称号。
升起不落的“太阳”
乍暖还寒时节,到了晚上,位于长城外的的延庆永宁镇王家堡村依然是难耐的清冷。村长郝代石来到了一农户新改造为碳晶地暖的四合院,他介绍说:“这个四合院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其中,三室两厅安装了这个厂家的碳晶地暖,三个卫生间分别在墙上挂上了发热画,比传统的采暖方式效果好又经济实惠。”
近日,年已62岁的乌鲁木齐新市区星火村村长于生骏来到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陕西长石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村长对记者说:“这次来,是为我们村的‘留树葡萄’订购长奇红外碳晶电子发热设备的。”
于村长又解释说:“‘留树葡萄’就是让葡萄在葡萄树上睡眠。近几年,我们村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大胆创新,研发出葡萄棚内保持温度在零上1—5摄氏度,就能让葡萄继续保留在葡萄树上不生长、不脱落的新工艺。经试验,在寒冷的冬季,长奇红外碳晶电子发热技术,能把葡萄棚温度可控在以上规定数值范围内,确保我们新疆的葡萄留在树上。”
日前又从渭南市一家酿酒厂传来消息:生产中,应用“长奇智能碳晶电子供暖设备”,温度既可控又发酵快,大大提高了酿酒效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近几年,郭长奇又相继开发出广泛应用工业、农业、医疗等行业的“长奇智能碳晶电子供暖设备”,实现了把“太阳”悬挂在国家的多个领域。
面对市场上繁多的假冒伪劣碳晶系列发热产品,郭长奇不屑一顾。他信心十足,坚定地走自己的碳晶发热技术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