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学校长乌尔里克·贝司格尔教授 |
始建于1734年的哥廷根大学是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历史辉煌,名人辈出,曾有40余位诺奖得主在该校学习、研究或任教。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来华访问的哥廷根大学校长乌尔里克·贝司格尔教授。
中国的发展令人振奋
贝司格尔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1983年荣获德国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奖,先后在马尔堡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和汉堡大学工作,2011年开始担任哥廷根大学校长。目前,她还兼任德国莱布尼茨协会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董事及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副主席等职。
“这是我第二次以校长身份访问中国。五年前,我刚到哥廷根工作不久,曾访问过一次中国的合作伙伴。五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令人印象深刻。”贝司格尔教授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贝司格尔教授此次来华,先后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合作伙伴。对比两次来华的变化,贝司格尔教授感慨地说:“中国近五年的变化非常大,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大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合作伙伴变得越来越开放,国际化和全球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培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建得很好,很多设备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我们。”
中国正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贝司格尔教授理解中国为此付出的努力。当谈到中国有的大学每年的经费预算已经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时,她难掩对中国同行的羡慕。她说:“我对南京大学新校区印象深刻,它已经走到了前面。我想这与中国大力投资教育有关。相比之下我们的投资很有限,哥廷根大学不包括医学的话,每年只有约3.5亿欧元(约合20亿人民币)的预算。当然,正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所说,大学的发展还需要聪明的头脑。”
大学需要更加开放
谈到哥廷根大学辉煌的历史及传统,贝司格尔教授表示,为获得新知,大学的科学探索需要思考的自由、好的环境和独立自主精神。她说:“哥廷根大学曾经获得过很多诺贝尔奖,但近年来,我们发现哥廷根大学不再那么开放了,这一点很关键。现在,我们仍然有着非常杰出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但却与社会发展不在同一个轨道上。”
为了促进哥廷根大学的发展,2013年2月,贝司格尔教授主持制定了《哥廷根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是面向2020年打造一个对国际学者更有吸引力的“哥廷根研究校区”并扩大哥廷根的全球合作。现这一国际导向战略已初见成效,哥廷根大学与全球90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超过800个。
贝司格尔教授说:“2011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学的转化。大学需要更加开放,为此我们推出了很多大的项目,我认为这对工业和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些年,我们取得了很多进步,尤其在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化学、医学、物理等学科也有了长足发展,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贝司格尔教授介绍说,哥廷根大学与位于哥廷根的5个马普研究所、一个莱布尼茨研究所、一个赫姆霍茨研究所、还有一个科学院密切合作,建立了“哥廷根研究校区”。经过10多年发展,已经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合作,使得哥廷根保持着科学研究上的领先地位。因此,哥廷根大学对即将到来的2017年德国“精英大学”评选充满信心。
期待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关于哥廷根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合作,贝司格尔教授介绍说,哥廷根大学与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越来越深入的合作。其中首先是南京大学,双方的合作已经超过30年。从1984年开展中德法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到1989年成立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从联合招收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生,到现在合办中德社会计算研究所,从上述发展历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双方在合作交流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她期待今后能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大学的联系,在交流合作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接着,贝司格尔教授又介绍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生双学位课程”,以及后续的博士生项目。她特别谈到了三方在孔子学院领域的合作。2014年,哥廷根大学与北外和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学术型孔子学院,现已成为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此次访华,哥廷根大学与清华大学新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始讨论研究生培养及共建国际学院事宜。
贝司格尔教授说:“除科研进展外,我觉得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是我们合作最大的成果。得益于我们推出的一些方便中国学生来哥廷根大学学习的新项目和新措施,现在已有近600名中国学生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哥廷根大学开设了50多个英语教学的硕士和博士项目相比,目前中国大学用英语教学的课程还比较少,这导致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数量还不多。贝司格尔教授说:“我相信,随着语言障碍逐渐克服,会有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来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