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26分钟“穿越”:心脏手术让婴儿“死而复生”
“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手术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新陈代谢近乎零

    本报记者  盛 利

    6月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一名出生仅两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实施了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婴儿“死而复生”。手术过程中采用让患者被冻至“死亡”的方法,抽出全身血液,仅用低流量血液保护大脑。这项使患者实现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新陈代谢几乎为零的“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手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这次手术的主刀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赁可教授。

    这名出生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新生儿芸芸(化名),体重两公斤、身长40厘米,出生时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15毫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它(主动脉弓)就像人体血液的交通枢纽,控制人体各个脏器的供血。为此进行的主动脉弓重建成型手术,必须在过程中让它停止工作,那么正常情况下,她身体的重要脏器将无法得到血液灌注,导致逐渐衰竭。”赁可说,为让手术时所有脏器在没有血液灌注时得到保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下进行手术。

    6月1日晚8点,手术开始。

    赁可和团队首先为芸芸建立血液体外循环,将她体内的血液全部抽出,流入体外循环机。同时启动体外循环机的变温器,将血液逐步降温后再输回体内,通过血液给身体降温。30分钟后,芸芸体温降到18摄氏度,体外循环机停止工作。

    此时,芸芸呼吸、心跳停止,体内仅有低流量血液保护大脑,就连新陈代谢也几乎为零,达到近似死亡状态。赁可和团队开始手术,完成主动脉弓切除、吻合、重建、成型等步骤后,芸芸的主动脉弓重建成型手术完成。

    26分钟后,体外循环机重新工作并加温血液,芸芸体温逐渐升高,身体脏器重新恢复工作,生命体征也逐渐唤醒。随后,赁可还完成了芸芸的心内畸形修补手术。

    上述全部手术过程历时近7小时。

    赁可介绍,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手术,主要适用于主动脉手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在国内外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史。由于它让患者进入“假死”的特殊状态,会使患者出现脑部、肝脏、肾脏等并发症。但随着医学科学水平进步和多学科医学团队合作,目前此类手术死亡率已控制在5%以内。

    “分秒必争,是这种手术的最大特点。”在解释该手术的医学逻辑时,赁可说,主动脉手术需要在血液“截流”状态下把血管打开实施手术,但作为血液“交通枢纽”的主动脉弓一旦“截流”,血液必然停止循环导致人体脏器衰竭。要保证脏器在没有血液供应的情况下不衰竭,就必须采用“深低温”手段,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趋近于零,让脏器被动地“短暂休息”,达到人体“假死”状态。而“脑灌注”则是指,仅在体内保留少量血液,保证脑部的工作。“科学研究表明,在停止血液供应后,人体每个脏器衰竭时间不一,时间最短的就是大脑,其次是脊髓、肾脏。现代医学中,甚至可以选择人体内不保留血液,也就是在身体机能完全停止情况下进行手术。但其手术时间要求更短、手术风险更大,特别是脑部并发症风险更大,因此结合患者情况我们选择了在体内保留少量血液。”

    芸芸一出生就出现了心衰、肺动脉高压、肺不张等,虽经全力抢救得以顺利降生,但严重的先心病仍是“死穴”。此次“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手术下的“补心”成功,使芸芸重获新生。“目前芸芸恢复情况良好,心脏功能正在逐步恢复中,基本已脱离生命危险,应该这几天就可以脱离呼吸机了。”赁可表示。

    (科技日报成都6月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