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5日 星期日
台榭建筑贯穿春秋和战国
文·填下乌贼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学说大交汇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四处传播他们的学说,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大爆发的时代。

    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等最为知名,孔孟、老庄、韩非、孙武,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映照了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天空。但是,还有两个人不能忘记,这两个人之间的斗智斗勇,也堪称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他们一个是墨家祖师爷、推崇“兼爱非攻”的和平人士墨子,另一个是中国土木建筑的祖师爷鲁班。

    墨子,又名墨翟,春秋晚期宋国人;鲁班,又名公输班,春秋晚期鲁国人。公元前450年前后,鲁班应楚国之邀,由鲁入楚,辅佐楚王打造攻城云梯,准备攻宋。

    墨子心系祖国安危,不远千里来到楚国首都,劝说楚王放弃攻宋计划。楚王让鲁班和墨子在沙盘上进行一场攻城演习:鲁班用云梯模型攻击,墨子用小竹片防御。最终,鲁班用尽全部办法,依然攻不破墨子守护的城池,楚王见状也就彻底打消了攻宋的念头。

    这个故事记载在《墨子》《淮南子》《战国策》等古籍里,由此派生出一个成语“墨守成规”,说的就是墨子善于守城。不过,对于失败者鲁班,史籍却语焉不详,可见技术工种在古代是非常不受重视的。

    在上一篇《西周:开创城市规划新格局》中已经讲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建筑的土木砖石四大系统才算集齐。如果加上瓦片、油漆、涂料、颜料等辅助建材,可以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中国古建筑的全部材料都集齐了。

    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周天子徒有其名,140多个诸侯王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故而,《周礼》规定的建筑等级,几乎成了一纸空文。《论语·八佾篇》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在他的家庙里,上演了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欣赏的八佾舞,可把孔老夫子气坏了,怒气冲冲说出一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大发雷霆不是毫无来由的,按照《周礼》,天子可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孙氏只是卿大夫级别,却僭越用上了天子的典礼,难怪孔子要火冒三丈。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年代来临了。周天子的地位更加不堪,七国国王的宫殿,比起周王王宫,未见逊色多少,今天,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两地宫殿遗址的规模等级,比起洛阳东周故城遗址来,也是不遑多让的。

    这一时期,因为砖瓦的大量运用,告别了夏商两朝夯土为墙、茅草铺顶的落后格局,同时,战国时期铁器的兴起,以鲁班为首的能工巧匠集团的诞生,铁质的斧锯锥凿等加工工具层出不穷地被发明出来。故而,整个东周时期,是中国古建走上正途的关键时期,建筑物的结构日趋完整,造型日趋美观,为以后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物,最具特色的就是台榭建筑,也叫高台建筑。关于这种建筑,还有一个有趣的成语典故,叫“债台高筑”:

    战国后期,东周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共同出兵伐秦,周赧王自己也东拼西凑,向国内的富商地主们借钱筹措军饷,终于征集了6000人的部队。但是,六国对此反应冷淡,攻秦计划无疾而终。花光了钱的周赧王被债主们纷纷逼债,无法可想的周赧王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闭门谢客来躲债。

    所谓“台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登高望远、便于防御的功能。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型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最终形成一种类似堡垒的土木混合结构庞大建筑物。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了两座中山王王陵,其中1号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第1级的内侧有宽1米许的砾石散水,第2级有壁柱和柱础等遗迹﹐顶部的第3层则有叠压成鱼鳞状的瓦片堆积,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追求宫殿、宗庙的高大雄伟外观,纷纷筑台建楼,以为潮流。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建造木结构高层建筑的水平尚低,不能解决大体量建筑物的高度和整体稳定性等问题,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建高台,再在高台上搭建小楼,远远望去,倒也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得很。

    现今保存下来的高台遗址还有不少:战国秦咸阳宫殿、燕下都老姆台、邯郸赵王城丛台、侯马新田故城,等等,其中咸阳宫殿遗址残留的高台长60米,宽45米,高6米,分为上下两层,站在这座两千年前的历史遗物面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年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台榭建筑起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而后慢慢减少,但一直到清代,都未曾绝迹,今天白马寺的清凉台、北海公园的团城,就是这种台榭建筑的遗风。

    最出名的台榭建筑我认为是三国曹魏政权的“铜雀台”。

    建安15年(公元210年),曹操击败北方强敌袁绍,营建邺城,为了夸耀武功,兴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其中铜雀台最为壮观:位于三台居中位置,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共高63米,约等于今天的20层楼这么高。

    在当时的生产力下,能营建如此规模的高台建筑,堪称是奇迹。

    三国归晋后,铜雀台也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走向了衰微,如今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以及千余平方米的黄土青砖台基,孤独地静卧在蓑草斜阳中,低声吟唱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寂寞和哀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