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门前,一块巨大的彩条布,将工厂大门遮得严严实实。7天前,此地发生一场爆炸事故,华东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李鹏等3人遇难。这家公司由李鹏的导师张建雨亲手创办。目前,张建雨已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据5月31日《新京报》)
虽然事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鹏不能在导师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危险实验。而且涉事工厂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据李鹏姐夫介绍,“事发工厂和一般作坊相差无几,设施非常简陋,没看见有安全保护装置。”显然,无论这起爆炸事故如何定性,导师张建雨都在责难逃。
更吊诡的是张建雨的“商导”身份。张建雨不仅持有焦耳蜡业的股份,而且还是前法人代表。工商资料显示,2015年6月30日之前,张建雨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之后,这家企业的法人变更为张建军。多方信源显示,张建军是张建雨的哥哥。华东理工大学在2007年就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这让人不得不问,张建雨隐瞒自己的商人身份,将高校科研项目转移到自己公司,这背后有何猫腻,攫取了多少非法利润?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绝不是主观臆断。据同学介绍:李鹏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能够达到核心期刊的发表标准。而导师张建雨却担心成果公布后,配方秘密公开,让他的企业丧失了先发优势,不让李鹏发表论文。可见,在张建雨内心之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商人的身份,而不是导师角色。甚至为了商业利益,即便耽误学生学业,也在所不惜。
可能有人会为张建雨的“商导”身份辩解,产学结合是科研成果快速落地的必由之路,何必揪住“商导”身份不放。但问题是,产学结合必须公开透明,而不是利用“商导”身份剥削学生,套取国家科研经费。新闻中,李鹏每天都要给张建雨做实验,帮张建雨接待客户,“几乎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师生关系健康吗,正常吗?
事实上,在高校中研究生给“商导”打工,并不是个案。而且,由于跟着“有项目”的导师,更容易出成果,会得到更多的补助,毕业后更容易得到工作机会,因此研究生们对“商导”往往趋之若鹜。但短期的共赢,难以掩饰“商导”对高校科研生态的破坏。从长远看,“商导”必然会破坏高校的创新氛围、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李鹏同学的悲剧,只是“商导”破坏高校科研生态的一个缩影。一句话,研究生命丧导师工厂,多少“商导”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