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医生通过CT、超声波等技术了解病人身体的内部结构,地球物理成像就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对地下介质成像从而了解地下结构和物性异常。”张海江用这样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地球物理成像。
张海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万泰微地震实验室主任,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说起他的专业,张教授兴致盎然,侃侃而谈。他说地球物理成像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了解地震发生机理、确定地下结构、寻找地下资源,还是工程建设勘查,地球物理成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埋头苦干发展先进的地球物理成像算法
为了更精确地确定地下结构和介质物性,张海江始终以耐心认真、进取创新的科研精神发展新的地球物理成像算法。他目前已经发展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地震成像算法。包括从小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横波分裂各向异性成像、地下结构地震散射成像等。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算法能够更准确确定地震位置和震源区精细速度结构,已广泛用于全球地震学界。利用这些先进的地震成像算法,张海江及合作者确定了一些地震活跃地区(如四川龙门山断层)的详细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为地震减灾提供了结构依据。例如他们的研究认为2013年芦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余震空白区存在塑性变形,应力很难在此积累,大地震在此发生的危险性较低。
最近几年,张海江致力于联合地球物理成像算法的发展及应用。所谓的联合地球物理成像,即用多种地球物理数据通过一个大的反演系统更可靠地共同约束同一目标地质体。他目前专注于联合地震体波、面波和重力成像以及联合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MT)成像,并且这些成果在国际著名地球物理杂志已发表。
做学问要有一颗经得起磨砺的心,在探索的旅途中不断积累,才能收获最美的风景。自2003年以来,张海江已发表英文SCI论文59篇, EI论文3篇,引用总次数超过 1100次。他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 2010年—2013年期间担任著名地震学杂志BSSA的副主编,并自2016年起担任国际著名地学杂志 JGR-Solid Earth和GSA-Bulletin的编委。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积极推动微地震监测与成像在多个行业的应用
2013年6月,在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后成立的安徽万泰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地空学院成立了万泰微地震实验室,张海江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的成立是为了推动微地震在矿山安全生产和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的应用。基于微地震监测的矿山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在矿山动力灾害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微地震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前发出预警。而对于非常规油气开发如煤层气和页岩气,基于微地震监测可以确定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分布。
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张海江总结自己多年来在微地震监测与成像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带领实验室在微地震事件识别、定位、震源机制确定和微震速度及结构成像等领域取得了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目前微地震实验室正在致力于隧道、边坡和桥梁安全的微地震监测研究,希望利用开发的先进微震监测技术为城市安全和地质灾害监测贡献一份力量。
“生命不息,科研不止”是张海江的人生态度。今后的科研之路依旧漫长,期待他带领更多的人在地球物理成像研究和应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