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国企路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机缘巧合结识了航天云网,周北川感觉“找到了组织”。
2013年,周北川离开了供职十多年的微软,创办了中科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他拥有豪华的团队,搭建了集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技术的SaaS平台,梦想着帮助中国工业设备制造商用最低的成本,完成设备互联网和智能化改造。
然而头两年,周北川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很多投资人懂互联网不懂工业,懂工业又不懂互联网。我们给投资人洗脑很痛苦,融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他说。
航天云网给周北川带来的体验难以言表。“这是第一次有孵化器主动根据我们的需求修改基地设计;我们第一次遇到专门惠及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对接国企、政府以及海外资源、金融资金资源的基地……太多了。”他叹道。
近几年,中国的制造企业蓦然间感觉“变了天”:金融危机大潮还未退尽,产能过剩台风接踵而至;互联网经济掀起滔天巨浪,制造业的舢板跳跃在波浪起伏之间。“这次经济不景气和市场需求下滑,不同于以往所说的‘寒冬’,而是进入了‘冰河期’。只有能够不断创造新需求的创新型企业才能率先走出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认为。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工业互联网成为世界大国抢占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战略制高点。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通用电气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以西门子为代表的“智能工厂”理念正在逐步推开。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陆续出台。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举起旗帜,倾力打造世界第一批、我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2015年6月15日,航天云网正式上线运行,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
早在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顾问李伯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理念,核心是供给方把资源虚拟化后“拽”到“云池”,需求方再将其“拽”出来,获得从设计、定制生产到后期维保的全程服务。“云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由原来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为主的方向发展。”李伯虎说。
数年间,航天科工所属单位接连打造天智网、航天物资网、航天工业网,已初具规模,为航天云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打开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三大核心业务入口分外醒目,用户还能获得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
高红卫介绍,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让散落在社会的创新创业者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让固化于企业的同质化资源在网上横向整合,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让有志于垂直整合的行业领军企业找到心仪的合作对象;让渴望冲出国门的企业找到“走出去”的绿色通道……
上线不到一年时间,航天云网平台注册量已经突破11.6万户,交易数约1.5万条。航天科工集团于4月初发布了430亿元协作采购需求,至今成交额已超过25亿元。
“我们已经站在风口上,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航天云网董事长舒金龙说,航天云网的发展路径符合我国目前工业1.0、2.0、3.0和4.0共存的国情,有助于快速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我们正沿着这条路线前进。”(科技日报北京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