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山洪地质灾害成为我国汛期最大“杀手”
新华社记者 林 晖

    入汛以来的连续强降雨,已经让南方不少地区如同泡在“水缸”里,土壤饱和,山体湿润,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显示,9日至10日、14日至16日,南方地区仍然有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在今年防汛形势极其严峻的背景下,更要高度警惕我国汛期危害巨大的“杀手”——山洪地质灾害。

    提起防汛抗洪工作,公众通常会联想到洪水滔天、垮坝决堤的流域性大洪水灾害。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流域性枢纽控制工程不断完善,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已经转移到点多面广的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等领域。特别是从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上来看,山洪地质灾害在不少年份已经是汛期的最大“杀手”。

    据国家防总统计,2015年,全国发生了116起有人员死亡、失踪的山洪灾害事件,共造成226人死亡、50人失踪,占当年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总人数的近七成。再往前看,2000年至2010年,我国年均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高达约1100人,防御形势十分严峻。

    防汛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然而,我国山区范围广泛,流域情况千差万别,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增大了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难度。面对今年气象年景偏差的预测,国家防总提醒各地必须从最坏处出发,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消除危险隐患,将山洪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全面排查山洪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做好防御预案。各类在建工程施工场地和生活区域、山区中小型水库塘坝周边、高陡边坡附近村寨等都是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高危区域”,必须全面梳理隐患点,做好防御预案,强化应急值守,一旦发现危险苗头及时处置并迅速转移群众,避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二是充分发挥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作用。从2010年至今,我国在2058个县初步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2015年,这套系统共发布了3.7万余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转移受威胁群众169万人。要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做好日常演练,一旦危险来临做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

    三是加大防御山洪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近年来不少血的教训表明,一些群众和游客缺乏山洪地质灾害避险常识,擅自在山洪易发区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两边活动,遭遇持续强降雨毫无思想准备,很容易成为山洪地质灾害的“牺牲品”。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人民群众避险防灾意识,向着“大汛之年无大灾”的目标不断努力。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