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瞿剑)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科所玉米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徐云碧研究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环境型(envirotype)和环境型鉴定的概念,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为包括作物育种在内的作物科学提供了解码环境影响的参考技术和途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理论与应用遗传学(Theor Appl Genet)》。
徐云碧介绍,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的表现都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性状表达的众多环境因子通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由此将作物的表现型剖分为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两大组分。后者实质上被看成一个大的“黑箱”,一切基因型无法解释的表现型变异都归入其中。“在基因型变异可以通过精确测序、功能分析和网络构建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对表现型进行有效的预测”,这成为制约作物生产和品种改良的重要瓶颈。因此,精确测定和评价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所有环境因子是未来作物高效表现预测和品种改良的关键。
经长期对环境因子的精确测定和评价所进行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该团队把环境型定义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所有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变异,环境型鉴定定义为对所有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变异的精确测定和评价。环境型鉴定的主要应用包括:环境特征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现型预测、近等环境型构建、农艺组学研究、精准农业、精准育种等。全方位环境型信息还将应用于发展包括基因型(G)、表现型(P)、环境型(E)和发育时间(T)构成的作物科学四维图像。
环境型鉴定与基因型鉴定和表现型鉴定一道,有望成为影响未来作物高效育种和生产的三大支撑技术,同时为数量遗传学和作物模拟等领域如何利用海量环境型信息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