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
漂浮者,均战斗?
——军事专家解读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
本报记者 张 强

■科报讲武堂 

    “标准”—6超音速导弹原本用于防空,拦截来袭的飞机和巡航导弹。然而,美军一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近日却发射“标准”—6导弹,击中了远处的一艘退役护卫舰。公告说:“此次试验是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力’概念的测试,具体是使用分散编队的舰只来增加水上部队的进攻威力。”

    “美国海军历来就有依靠作战概念创新提高战斗力水平的传统,‘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提出是这个传统的又一次典型表现,其‘多、快、好、省’的特性无疑非常符合美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因此这一作战概念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加改装与“标准”—6类似的弹载电子设备,如美国海军的“战斧”、AGM—176“狮鹫”“拉姆”等导弹武器,均能较为容易地实现“分布式杀伤”作战能力。

    “分布式杀伤”概念最初形成于2014年底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一次兵棋推演中,旨在寻求将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编队对海与对陆火力打击能力最大化的新型作战样式。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分布式杀伤”要求“漂浮者,均战斗”,即“使更多的水面舰船,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并让它们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为独立地作战,以增强敌方的应对难度,并提高己方的战场生存性”。

    “理论上说,‘分布式杀伤’可为美国海军带来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从战术上提高对敌打击效能和己方战场生存性,二是可从战略上提高战局掌控能力和政治灵活性。”赵炤介绍,例如,美国海军认为,其潜在主要作战对手正在发展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极度依赖广域ISR系统能力,向敌方充分展示“通过‘分布式杀伤’使ISR系统饱和化”的能力可显著降低敌方对其能力的自信心,并吓阻敌方对美高价值、高易损性海上目标发动攻击的意愿。另外,在危机开始阶段,向热点地区部署具备“分布式杀伤”能力的一般舰船,而非直接部署航母战斗群,有助于节省军事和外交资源,更“温和”地显示威慑力量,并更精确、更灵活地控制局势升级。

    不过,要在当前美国国防预算“紧缩”的大环境下得到国会拨款并不容易。因此在今年1月首次“分布式杀伤”实兵演练中,美国海军特地选择“标准”—6导弹演示其完成远程反舰作战任务的可行性。一夜之间,美国海军就具备了之前所从不具备的实用化超音速导弹反舰能力,充分显示了“投资少、见效快、难度小”的巨大潜力。

    不过,他也指出,“开局看起来很顺利,但美国海军的‘分布式杀伤’概念要从试验场走向真正的战场,还有几个挑战需要克服:首先是分布式部署舰船部队的指控问题,其次是后勤补给问题,第三是可用舰船数量问题,第四是威慑有效性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分布式杀伤’与美国海军极端重视的航母战斗群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个概念。在‘分布式杀伤’的作战想定中,航母及其舰载机将以生存性更高的形式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为广域分布式部署的水面舰船提供制空与制海权、完成快速反潜任务和通信中继等支援性任务等,尤其是在电磁辐射受限或静默的严酷战场环境下,多种类型的舰载机对提高‘分布式杀伤’整体作战效能至关重要。”赵炤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