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姬诗文 |
越来越多的家长乐意为子女增加教育投入,中国家长迫切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校都要在办校的特色上下工夫,不能千篇一律,要让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培养有创新活力的人才。
今年两会,“天价学区房”“本科生不如技校生”“低龄留学热”等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问题。“供给侧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对于教育领域的“痛点”,是否也可以从供给侧着手突破呢?
关键词:天价学区房 破解之方: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近日,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深处,一间破败的仅有11.4平方米的房子竟然卖到了46万/平方米,总价达530万元。而如此高价的原因则在于它是北京某著名小学的学区房,这一价格刷新了北京学区房的历史记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应“天价学区房”时称,多校划片是各地在解决单校划片带来的问题中探索出的办法,这是目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举措之一,教育部建议推广。但各地情况不一,最终效果怎么样,“群众的感受是标准”。
今年年初,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多校划片”新政,明确今年将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然而,这一政策却未能给火热的学区房降温。据链家地产销售人员介绍,学区房的房价并未受到“多校划片”政策的影响,以北京陶然亭、白纸坊学区为例,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该学区房屋均价涨幅最高逼近2万/平方米。
“如果多校划片之后,学区与学区之间,或者学区内部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那家长的择校冲动依旧无法遏制,还是会择学区,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必须把多校划片和义务教育均衡充分结合起来,在实行新政的同时,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推进深入的教育管理改革。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治理“天价学区房”要在“多校划片”等政策之上,加大优质教育供给,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是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二是发展民办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现在民办教育办学的门槛太高,可以降低门槛、加强监管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三是允许民办机构“托管”公办学校。政府购买服务,利用民间的智慧、力量、技术来办学,也可以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关键词:“本”不如“技” 破解之方:校企互动补齐高教“短板”
在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李志军的一番关于“本科生不如技校生”的言论,引起了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他表示,现在本科教育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什么工种都做不了,还不及新东方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了就直接上手工作。
对于此番言论,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与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技校生相比,在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上,本科生确实略显不足。但是,大学的教育本就不仅是职业训练,而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人才培养上不该短视。“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积累了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接受了大量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熏陶。很多学生未来也许从事的并不是所学专业,但四年的积累会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这为其一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高峰,高达765万,超过2015年749万,眼见又是一年“最难就业季”。相比之下,技校生的日子确实好过很多。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90%。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金征宇看来,并不能把责任推给大学一家,应该让更多力量参与其中,让大学教育在强化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同时补上“短板”。金征宇建议,首先在校期间,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企事业单位应多多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们在走出校门前适应社会,在工作中实践和积累。而学校则应根据学生在实习期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但现实中愿意这样做的很少,企业会担心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影响效益。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习以为常,我们应该适当学习和借鉴。”其次,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企业或行业组织最好能够提供岗前培训,让他们逐步适应岗位需要。
关键词:低龄留学热 破解之方:把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
在今年两会上,朱永新谈到,目前高端教育需求外溢严重,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他强调,中国需要既具有“中国心”,又具有国际适应力和竞争力的优质教育,很难想象低龄青少年能在境外培养出“中国心”。大量外流的青少年人才,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供给出了问题。
近年来,我们流失了多少“中国心”呢?
以美国为例,相关机构去年发布的《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2012年,中国赴美的高中生数量已由6541人增长到了4.86万人,5年间人数增长了8倍之多。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预测,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未来几年这一数字仍会保持在每年10%—15%左右的增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为子女进行教育投入的经济基础,中国家长迫切需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我们的基础教育供给为什么没有赢得他们的心呢?如何才能将这些高端的教育需求留在国内呢?
熊丙奇表示,“低龄留学热”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造成。其一,现在的中、高考制度之下的基础教育,关注的只是知识教育,用一个单一分数来评价所有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表面上打牢了知识基础,但是除了知识教育之外,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身心发展都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其二,主要是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每天超负荷地学习,但是一到了大学就十分懈怠,浪费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间。”
对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熊丙奇认为,首先要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打破单一分数评价、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实行教学、招生、考试分离,即政府部门只负责宏观管理,要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赋予大学,让考生有考试选择权。其次,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办校的特色上下工夫,不能千篇一律,让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培养有创新活力的人才。而这需要高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能够自助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选择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