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烟台高新区靠什么“引凤还巢”
□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张玉鹏 刘建光

    ■创时代·人才

    烟台昕诺吉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展览室里,一款智能光导系统产品一次次吸引着来访者的目光。“这仅是第一代产品,即将投产的第二代产品将实现多角度采集太阳光,在技术上堪称全球领先。”公司董事长张晓东兴奋地告诉记者。

    张晓东是留英博士,2008年创办了这家公司。目前,企业已集聚领域内高端科研人员20余名,这个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光导照明项目记录。不仅如此,张晓东还获准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第二代光导系统”,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具备十年以上国外科研经历的知名专家。

    手握尖端科技,为何选择了烟台高新区来创新创业?

    “我看重的是这里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好的平台能够帮助我真正实现心中的梦想。”在张晓东看来,对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归人才,待遇、薪酬不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能干成事是最关键的。

    同样,在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走进一楼大厅,宣传栏上十多名专家的简历映入眼帘。李又欣,留德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东晓,留美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烟台市“双百计划”高端创新人才……

    “这些专家都大有来头,各自带领一个团队在做医药方面的重大攻关,这可是一座具有高科技含金量的大楼”。该科技园副总经理杨小平对记者说,目前整个园区已入驻了40家企业和100家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未来5—10年,园区将集聚百家以上国内外科研院所建设分所或专业实验室,入园高科技企业也将达到300家以上。

    烟台高新区凭什么抢占产业制高点?又是什么让这些高附加、高科技含量项目花落于此?答案只有一个:人才。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和高速度并行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实现区域气质整体跃升,没有高端人才支撑是不行的”。显然,烟台高新区早就意识到这关键的一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构建全方位政策优势和打造载体‘引凤筑巢’,确立了以人才优势构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长远优势”。烟台市政协副主席、烟台高新区工委书记刘洪波如是说。

    引进人才,政策支持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为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烟台高新区研究出台了《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蓝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吸引”政策,并设立了1亿元的“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的创新扶持基金和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入区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有了好政策,还要有灵活高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为此,烟台高新区“新招”不断,大力支持和鼓励区内企业、研发机构采取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这种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发挥了巨大威力,使一大批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到烟台高新区创新创业,将海外的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经验通过“海归”巧妙地实现“嫁接”转移。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烟台高新区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集聚了一批在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海底勘油船等领域代表中国海工研发设计最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健康医疗等领域顶尖人才团队。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正元地理集聚了一批在电子信息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团队。依托北航科技园、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紧固件综合研发生产基地集聚了一批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研发、精密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人才团队。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烟台高新区全面激活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了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巨大动能。截至目前,烟台高新区核心区累计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13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人,双百计划44人,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均居全市前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