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月8日电 (记者陈瑜)自2001年俄罗斯提交第一份大陆架划界案,外大陆架的争夺已成为“蓝色圈地”运动的新热点。2002年启动大陆架划界项目以来,在国内外均无成熟理论方法和成功先例的情况下,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院士带领团队联合攻关10余年,集中我国优势单位上千人,构建了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这一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按照海洋法公约,各沿海国家可对“外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外大陆架也被沿海国视为最后一个合法获得海洋国土的途径,关系到国家海洋主权权益、资源利益和国家安全,成为全球沿海大国竞争的新焦点。外大陆架的划定需要各国提交科学与法律的证据,并得到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认可。
“海上划界与陆地不同,首先要解决边界确定问题。” 李家彪告诉记者,这项研究非常敏感,各国间都是背靠背开展研究,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范例。
在两期973计划和大陆架专项支持下,他和团队围绕“典型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划界法规适用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适用全球的3大类划界地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奠定了大陆架划界地质理论基础;创建了大陆坡脚点自动识别方法,有效解决复杂地貌条件下大陆架外部界限点的确定问题;研制了多功能海底地震仪等地壳深部探测的系列成套设备,解决了大陆架洋陆过渡边界的精确测量难题。此外,高精度融合处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0万公里海量实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首次建设了集各类界限、划界图件、划界案文和佐证数据为一体的划界支撑数据库,为我国大陆架划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