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秀娟
12月18日,北京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运行,该平台将口岸有效延伸至科研创新前沿,实现了生物试剂耗材制品的“快报快检快放”。
这个由昌平区政府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公司提供场地设施、泉心泉意公司提供第三方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创新服务平台,可有效辐射海淀、昌平的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及技术服务企业,未来服务将辐射至京津冀地区。
“快检”平台的搭建,仅仅是昌平区顺应时代发展、有效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创新性举措之一。“十二五”以来,昌平区坚持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重打造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昌平,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城的道路上,正走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转型发展 鼓励创新经济
位于昌平区与海淀区交界的回龙观地区,有一块整理出来的20万平米孵化众创空间,这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双创社区”,也是昌平区政府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发展而规划打造的创新创业聚集区。
在此之前,这里绝大部分曾是回龙观区域城镇化改造、征地拆迁后留下的劳动力安置用房,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区域内配套不足,同时由于物业经营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导致劳动力安排用房经营收益难以保障。
“回龙观住着几十万科技人才,其中18—45岁人群占了近70%,大量IT及科技类工程师在此聚集,他们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将这几十万精英人才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这个社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社区、创新中心。”回龙观双创社区负责人表示。
通过盘活闲置产业用房、劳动力安置用房建设孵化及众创空间,回龙观双创社区让社区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燕友表示,在回龙观这个超大型居住社区里做众创空间、做创新创业平台具有多重社会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人口聚集的压力,对于实现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区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实现了高端产业聚集对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
类似的创新举措,在昌平区还有很多,近几年来,昌平区通过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9.5%上升到2014年的57.4%,实现了四连增;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超过20%,万元GDP能耗下降24.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2%上升到17%,科研机构数量达到139家,较“十一五”末增长31.1%,技术交易额实现5连增;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北京市第五位,远郊区县第一;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0家,总数位居北京市郊区县第一。
出台政策 加快产业升级
北京市赤昌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树贵曾是位煤老板,由于煤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与昌平发展“高精尖”产业定位不符,2011年,昌平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煤炭经营市场和储煤场地专项治理整顿工作,2013年,区内的所有储煤场清退完毕。
王树贵搭载昌平转型的列车,也开始了转型。他报名参加了管理人才培训班,将目标锁定在电子生产与研发这一高科技行业,与北大、清华合作,研发生产节能性较强的空调零件,曾经的煤场转身成了科技孵化器。
和储煤场地一样成为历史的,还有鹿牌保温瓶厂。2012年底,位于昌平南口镇的鹿牌保温瓶厂全面停工,曾经远销亚洲、欧洲、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800多万美元的“国民保温瓶”企业因为高污染、高耗能被关停。同时被关停的还有废品回收、建材存放等低端产业,以及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
为加快“腾笼换鸟”、“瘦身健体”,2014年6月,昌平区出台了北京市首个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昌平区产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2014—2015)》重点从土地利用、土地产出、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4个方面规范了产业准入及管理,12个门类、58个大类、204个中类、540个小类的行业被列入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发展,为高端产业腾地儿。
与此同时出台的,还有一系列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昌平区先后出台了《低端工业企业退出资金管理办法》、《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和《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低端产业整体退出昌平,即可获得政府奖励,且最高奖励资金额度无上限。区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5亿元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支持高端产业发展,促进全区产业升级。近3年,昌平区共对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减能降耗、科技金融等方面的1700余个项目给予了支持,目前共拨付资金8亿元。
曾因“乳酸菌发酵专利技术产业化制造水平提升”项目和“中药深加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两次获得昌平区科委3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的昌平园企业北京中农劲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世新介绍,奖励资金为公司购置了试验检测设备、研发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使公司拥有了国内一流的植物提取车间、微生物发酵车间、兽药GMP车间,成为国内剂型最全的新型动保生产基地,生产线全部实现了全智能联动。
张燕友表示,“十二五”对于昌平区而言,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昌平由此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引进高端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科技商务、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昌平区内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瞄准未来 建设创新城市
“十二五”期间,昌平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和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被赋予了重要的功能和职责,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昌平东南部,一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智慧城市拔地而起。作为中央为实施“千人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的一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2009年7月28日,北京未来科技城隆重奠基。全市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全市首座花园式再生水厂投用、全市首套垃圾气力输送系统通过环评……“十二五”期间,北京未来科技城全国领跑,用科技点亮“智慧城市”,诠释着“集聚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篇章。
未来科技城获评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首批“北京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目前,一期15家央企已有11家项目、5800名科研人员入驻,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89人,累计认定2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未来科技城是昌平区的高端产业先行区,产业方向主要针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以未来科技城和国家工程创新基地为主要载体,昌平汇集了包括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国国电、中国华电等能源相关重点中央企业;以三一产业园和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载体,昌平入驻了三一重机、三一电气、福田汽车等一批知名公司;以生命科学园和兴业生物医药园为载体,入驻了博奥生物、诺华制药、乐普医疗、丹麦诺和诺德、瑞士先正达、深圳迈瑞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公司,成立了由50多家核心企业及机构组成的大健康产业联盟。
作为昌平重点打造的产业功能区,“一区一基地”也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区”即北京科技商务区(简称TBD);“一基地”即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TBD目前正在加速建设,未来这里将为京北高科技产业带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规划中,TBD由科技金融岛、科技商务中心区、科技运动公园、京北数码港和生命科学园五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2013年7月,TBD首个启动的高科技园区建设项目——京北数码港一期商务园区(即云集中心)将以智慧园区、生态园区、文化园区及24小时生活园区的打造,引领中国商务园产业进入全新时代。而占地面积398.88公顷的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将重点围绕关键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及信息服务等国家支柱行业,推进我国重要行业、科技成果孵化,力图打造成全国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能源的创新产品研发中心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此外,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区4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昌平园,已发展成为中关村第三大园区,并被纳入中关村核心区范围。2015年,园区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的总收入预计超过2200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三大支柱产业的自身实力及其经济引导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昌平区目前还与河北省怀来县探索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模式,双方签订协议,在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区内共建中关村昌平园怀来分园。怀来分园一期土地范围已划定,首期项目已启动规划建设,2016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已有多家企业具有入驻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