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本报记者 付丽丽
个头不高、红色上衣、马尾辫,远远走来,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照片,很难把眼前这个人和要采访的赵玉静联系起来。然而,正是这个看上去有点柔弱的小女子,心中却有个大梦想——给废旧资源找个“家”,让其充分利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
2001年,在同济大学读完研究生的赵玉静来到宝钢。如今,14年过去了,她已经从一线科研人员成长为宝钢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区域工程师。“如何将废物充分利用,在其没有用途时找到用途,找到一个用途后看还有没有其他用途。”这是赵玉静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正是这种思考,促使她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创新。
2007年11月,宝钢建成COREX新型节能环保炼铁工艺,这种新型不需焦炭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流程短、工序少、污染轻,在国内是首次尝试。可新工艺带来新问题,每年产生的54万吨新型炉渣足可堆满6个足球场,不仅污染地下水,还可能有放射性污染。
“必须说宝钢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企业。”赵玉静说,早在COREX炉投产前,我们就开始着手研发炉渣的综合利用技术,但开发难度非常大,国际上对COREX渣的综合利用程度非常低,仅限用于筑路和回填,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
“我来试试吧。”赵玉静主动请缨,成为COREX渣综合利用项目负责人。
一项新工艺的应用,开始总会反复调试,以确保炼成的是好铁。调试的结果就导致废渣成分波动非常大,而成分的不稳定,致使废渣颜色变化多端。“就像一排排倒翻了的颜料桶,黑的、白的、灰的、红的……很快就堆积得像山一样高。”
“废渣成分波动大,就只能加大取样频率,不断进行试验。”赵玉静说,没有办法只能带领团队加班加点。
她已记不清楚,在那两年多她和团队熬过多少个夜,做了多少次试验。“几千次总是有的吧。”说这些时,赵玉静一直很平静。但正是那些没日没夜的工作,让她一度出现大出血,差点丢了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摸索,她们终于成功地用废渣料配制出了标号为C30、C40的高性能混凝土,废渣粉的掺量达到25%以上,不仅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而且无放射性隐患。随后,该项目通过上海市新产品鉴定,不仅为COREX渣的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每年还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也正是这个项目,让她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2011年10月,赵玉静代表团队去德国参加纽伦堡发明展,其中有项目评审环节。尽管聘请了翻译,但她仍担心专业问题翻译回答不了。在宾馆,她几乎一夜未睡,反复练习用英语回答。第二天项目评审时,当专家抛出专业问题,翻译傻眼了。眼看8分钟答辩时间就要到了,在征得专家同意后,赵玉静用英语流利的解答了问题,顺利捧回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环保奖、华莎国际发明展金奖奖杯。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09年,随着宝钢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一轮发展战略启动,材料公司明确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冶金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开始着手商业计划书的编制,以实现“成为集团公司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的目标。
彼时的赵玉静,一边牵头进行矿粉商业计划书的编制工作,一边忙于钢矿渣掺合料的中试及各品种干粉砂浆的研发,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其“宝钢固废在普通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和“冶金废弃物在特种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为宝龙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转化,形成10余种干粉砂浆系列产品及钢矿渣掺和料,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采访中,这是赵玉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和记者聊完,她就奔赴湛江,宝钢在湛江的一条生产线已开始运行,她要赶去鉴定炉渣的成分,为其找到出路。
变废为宝,让地球多一抹亮眼的绿,为了这个梦,她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