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江东洲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呼唤。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推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高校,广西民族大学如何发挥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加快全面改革发展,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为此,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朱华。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
记者: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当前,广西正按照中央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而奋斗,迫切需要把高等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工作服务,广西民族大学今后的发展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朱华: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民族工作服务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历史使命。作为民族院校,广西民族大学的改革发展必须始终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相联系,始终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始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相契合。广西民族大学将以民族学学科群、东盟学学科群、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群三大学科群为依托,提升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竞争力,大力发展理工科,积极培育广西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学科群,适当发展药学养生学,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高度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紧扣“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力争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
为此,学校将按照“固基础、激潜能、强团队、促协同、求创新”的发展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学科发展平台和创新团队为抓手,着力强化学科发展基础,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团队,着力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着力提升学校“两个服务”能力,彰显“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走“基础—特色—优势—品牌”的学科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一批方向凝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起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层次鲜明的学科体系,为实现广西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
记者: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对这一使命的坚守,是大学永葆卓越的必然选择。广西民族大学如何根据广西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为广西“双核驱动”和 “三区统筹”提供各类合格人才和建设者?
朱华: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广西民族大学始终牢记高校根本使命,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按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发展需要”的原则,设置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优势集聚、理工科快速发展、文理交叉渗透的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为广西“双核驱动”和 “三区统筹”提供了大批合格人才和建设者。
2012年,教育部颁发新的专业目录后,学校对专业进行了整理,制订了《广西民族大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目前,学校的本科专业总数从2006年的51个发展到2015年的74个,新增专业23个。本科专业设置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39个专业类。学校现有民族学、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瑶语言文学)、档案学、对外汉语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越南语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化学等12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播音与主持艺术等1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等10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
近年来我们在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采取的主要举措是:一是优先发展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相关专业。二是大力发展适应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三是提升学校现有特色专业的档次和水平。四是改造传统专业,增强这些专业在新形势下的适应性。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保证学校持续向上发展
记者: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办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广西民族大学如何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朱华:建设一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广西民族大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凝心聚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持续向上发展。
学校人才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各项党管人才政策,立足于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引领队伍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培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大力提升人才竞争优势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组织原则。2013年7月成立了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责任制。在人事部门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人才工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加大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塔尖,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层次和人才档次。学校充分依托国家和自治区人才项目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引进和培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外引入杰出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优秀专家10人、自治区八桂学者5人(全职3人)、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3人等。借助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延揽和扶持一批高层次学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2个自治区八桂学者创新团队和2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学校在深化做好高层次人才汇聚工程的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升。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目前已有10余人进站开展研究,并有2人已出站。另一方面学校以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为核心,通过实施 “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了两批共12个创新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人才队伍管理实行校院两级人才管理体制,明确学校管宏观,学院抓细节的职责分工。学校领导与学院负责人签订人才工作目标责任状,把人才引进、师资培养纳入考核目标,并与绩效工资和评优推先挂钩。再次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政策待遇。此外,学校不断加大力度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做好后勤保障。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
打造四大学科群
记者:学科是学校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作为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如何认真分析、比较,明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朱华: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广西民族大学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申博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硕士专业学位点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培育和发展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数量从单一到“成群结队”,民族学、东盟学两大学科群形成独特优势,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广西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学科2个学科群已成雏形。学科层次从低到高,我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地),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特色—优势—品牌”的学科建设道路在探索中越走越宽广。
目前,民族学学科群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华南地区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重镇之一,学校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壮学、瑶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基地;东盟学学科群正稳步发展东盟语言文学、东盟政治法律、东盟教育、东盟经贸商旅、东盟历史文化、东盟民族宗教、东盟艺术体育等系列学科,培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群体,在广西乃至全国发挥着带动引领作用。学校在保持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理工科学科。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群在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处理、电子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分析等方面发展迅速,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广西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学科群在林产化工、有色金属材料等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延伸到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医药等领域,逐步扩大对广西千亿元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4大学科群都集聚了一批高层次教学、研究人才,拥有相应的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发展平台,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群在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与民族学学科群和东盟学学科群也有一定的交叉融合。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
主动服务地方发展
记者:发挥民族院校的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地方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广西民族大学如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朱华:科研与政府、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广西民族大学秉承“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为广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
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广西民族大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坚持科技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紧扣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让科技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在化工、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技术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瞄准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需求,稳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总结经验,推动“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
充分发挥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科学研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强化老师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教育、经济、管理、法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了我校的智库作用。深入调研,关注社会热点,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关注社会现实,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设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资料。凭借独具特色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优势,学校建成了一支东南亚国家语种齐全的、国内独一无二的信息员队伍,建成了一个信息发布网站,建成了东南亚热点问题预警数据库、东南亚研究成果数据库、东盟文献信息库等多个检索平台,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材料;每年定期选编和汇总有价值的信息,报送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参考,为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资料。
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
记者: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各项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广西民族大学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朱华:作为民族院校,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根本要求,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学校党委把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加强党建、把握方向、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廉政、幸福和谐”等六大党建工程,抓好“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引育、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思想政治、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建与干部”等八项重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近几年,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第四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殊荣。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把党的建设最终体现在推动我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效上。首先是统一认识,准确把握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使学校党员干部明确加强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办好民族大学的根本保证。其次是把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作为学校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关键和抓手。再次是践行“三严三实”,把从严治党贯彻到我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切实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制。首先加强领导干部对制度的学习把握。其次是抓好相关配套细则的修订。再次是强化考核督导。三是加强和改进我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建强一支骨干队伍,严抓制度落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党员党性培养锻炼。严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四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和落实各级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宣传思想阵地。要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认真履行“四有”标准。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践行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通过多种举措,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三个自信”。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五是积极探索以述职评议考核为抓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要求及学校发展建设实际,抓严、抓实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六是扎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我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