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05年,程津培在其长期从事的基础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虽然他以往的研究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影响,他本人至今也是该领域公认的代表性学者,但这项耗时超过6年、在他看来甚至意义更为重大的研究,却命途多舛。
谁来支持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当前的评价体系是否能起到激励原始创新的作用?这位在任时密切关注前沿学科探索的学者型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
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制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
创新,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困难、风险,有成功的机会,也有失败的可能。对创新者而言,要有坚定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就社会层面来说,则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和舞台,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在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实施方案》提出,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
院士拥有最高学术荣誉,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都有极大影响。作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中国工程院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章程进行了“大修”,进一步改进完善院士遴选和退出机制,其中包括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取消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遴选途径;进一步健全院士退出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还包括:优化院士队伍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增加工程科技一线和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院士人数,适当提高中青年人才当选比例,规范院士兼职和相关待遇。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进一步推进这项备受各界关注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