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垠 游雪晴
9月3日,北京天气以多云间晴为主,早晨最低气温18℃,白天最高气温30℃。对阅兵来说,这样的天气再好不过。
为何大阅兵“撞”上好天气?“这两天的天气,完全是老天爷自己的演变过程。”在中国气象局9月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解释说。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工钱传海则表示,对于阅兵这种局地和小范围的天气,利用人工手段进行干预非常困难,作用也很有限。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类目前并没有能力和技术完全影响天气”。
在此前的采访中,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透露,北京联合周边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空气污染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机制,结合环保部门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会商,为确保优良天气和空气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精细化服务打造逐小时预报
根据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分析,9月2日夜间至3日白天北京城区出现降水的概率为30%。其中,2014年9月2日,北京曾出现最大日降雨量为106毫米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北京城区平均降水量达62.8毫米。
纪念活动举办期间,北京地区正值夏季和汛期,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低能见度、雷电、大风、雾、霾、冰雹、低云、高温等天气,会对阅兵、观礼、空中梯队、飞行等产生严重影响。面对可能出现的降水、高温或大风等天气,中国气象局均有相应保障措施,阅兵指挥部针对不利天气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北京市气象局加强了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保障。
早在8月23日纪念活动专项演练时,北京市气象局就提前两天准确预报出降雨天气趋势和特征,并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
“我们提供的各项气象服务力求体现精细化,包括气象台制作的专报、重要时间节点的现场观测预报服务。”姚学祥称,在天气预报中除常规要素外,还增加低云量和天空状况、风向风速的预报;每次演练服务内容根据时间节点要求涵盖天气展望、逐12小时天气预报、逐3小时预报、逐小时天气预报及天气实况等,通过传真、邮件网等方式,将产品发送至各级指挥机构及相关决策者手中。
为满足精细化定点定量预报需求,气象人在预报系统方面苦下功夫。在原有的“0—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提升工程”核心系统——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框架下,专门开发了1小时快速更新循环的短时数值预报子系统,为预报员提供逐10分钟更新、1km分辨率的客观分析及12小时内短时临近预报产品。此外,基于该系统还开发了天安门地区的探空曲线等产品。
“在预报工作机制上,气象台、京津冀环境气象预警中心加强重点时段天气会商,滚动跟进气象服务,加强实况和预报结论的发布,并增加针对性的气象要素预报。”姚学祥说。
高科技设备助力气象保障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警中心的数值模式预测与评估的结合应用,在APEC会议气象服务保障中取得较好效果。此次阅兵继续沿用该技术手段。该中心联合北京市气候中心,采用动力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建立了京津冀区域10天至月尺度的环境气象预报技术和系统。
姚学祥告诉记者,在中国气象局领导下,北京市气象局联合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兄弟气象部门启动华北区域应急加密观测保障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开展加密观测,包括人工和自动观测。
现场移动应急车2辆、自动气象站393个、天气雷达2部、风廓线雷达6部、微波辐射计2部……这只是北京市气象局直接参加纪念活动保障的观测力量。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协同作战,17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开展了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的人工加密观测。在自动观测方面,在已有观测设备基础上,新增多部云雷达、云高仪、移动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建立了从地面到高空的立体观测网,大幅提升观测密度和观测时效。
“我们还特别加强风数据的获取,北京、河北、内蒙古的6个常规L波段探空站开展了高空加密气象观测,京津冀9部风廓线雷达实现组网观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铁塔和香河铁塔、天津市气象局大气边界层铁塔等也都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姚学祥说。(科技日报北京9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