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
怀揣着梦想和高校录取通知书,又有一大批新鲜面孔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然而,也有做出不同选择的高中毕业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了心目中的“好大学”,不少已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毕业生选择了另一种身份:高考复读生。
从某个角度看,高考复读生的“更新换代”是一种进步。从过去为了上大学而复读,到现在为了上个好大学而复读,从侧面印证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但无法否认,本能进入大学的青年人选择“回炉再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产生这种浪费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高校建设缺乏个性。
如果让高考考生列出心目中的“好学校”,你会发现它们惊人地相似。在衡量“好学校”的指标中,985、211、师资情况、热门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必然都榜上有名。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录取率已经高达80%,与“好学校”失之交臂的考生还是那么多。手持着相同的标准奔着相同的目标而去,其结果当然是千军万马拥堵在“名校独木桥”前。
考生的选择折射出我国高校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已有高校近两千所,它们近年的发展步调却趋同:建大楼、引人才、促就业、建“一流”。虽然不同的高校本应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但在趋同的发展模式下,对一所高校水平的评价被抽象为各种数据、各种排名。你可以批评考生在选择大学时过于盲从。但实际情况是,抛开这些抽象的指标,很难准确评价和区分这些高校。
瞄准“好大学”再次出发的高考复读生固然勇气可嘉,但笔者以为,年轻的学子眼界也不妨放宽些,不必拥堵在“名校独木桥”前;同时也寄望于教育改革的深化,能够有更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进入考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