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生活
谈及脑卒中治疗,大家想到的无外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实则不然,二者之间还有一“后起之秀”——神经介入治疗。
在北京脑血管病发展论坛上,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王大明教授表示,今年年初,国际上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溶栓治疗基础上,介入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塞疗效明显提升,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已将介入取栓作为首选推荐。
“常规治疗的临床预后差,以往传统采用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因血栓成分复杂,治疗时间长,血管再通率低,效果不理想。”王大明解释说,大面积脑梗塞容易造成昏迷、脑疝甚至容易造成患者死亡,就算保住生命,偏瘫难以避免。而目前先进的支架取栓技术则非常适用于颅内各部位大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塞的开通治疗,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治疗通道又提供了一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李宝民教授则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人体有许多“管道”,就像自来水管会有跑冒滴漏现象一样难免出现故障。如血管狭窄会引起高血压,肠道狭窄会引起体内毒素积蓄,气管狭窄会引起呼吸困难等。血管一旦被堵,就像下水道被堵一样,不严重时可以用药物化开,一旦堵得很严重,吃药效果就不佳了,必须用手术方式把堵塞物捅开,血流才能畅通。而介入治疗就像一名管道维修工,可清除管腔障碍。它可以利用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也可以在管腔中放置金属支架建立“人工通道”,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王大明介绍说,突发缺血性脑卒中后,内科医生给患者用药物溶栓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疗法,而今通过介入手术、用外科手段取出血栓,正成为神经科医生手中的一把利器,被国际临床学界热点关注并推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可以实现在大血管闭塞的情况下,在有效时间内取出血栓,让血管再通,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目前从技术层面来讲,取栓已不是难点,关键是建立起由急诊科、化验室、影像科、导管室、神经内科、神经放射介入科等多科室协同作战的“取栓团队”。王大明透露,这一新治疗技术目前在国内推广普及面临的困难是,技术层面需要加强急诊、影像、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团队协作和技术培训;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作为一项新技术,其目前尚未纳入医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