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零点
□ 刘 昊
一个是企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新业态蓬勃发展,另一个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发展显出疲态;一个是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较大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另一个是项目储备不足,在建项目、征地拆迁等工作推进困难,要素保障不足。
在笔者的日常采访中遇到,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高新区,境况却大相径庭。
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新区负责人对笔者坦言,当前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一大深层次原因就是高新区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主要体现在人员待遇和承担任务不匹配,管理权限和职责职能不匹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有效激发等等。
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发展,是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高新区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高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而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则是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先导,而要落到实处,找准切入点,却颇费思量。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项改革而言,其着眼点,首先应该是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提升工作效能。
显然,另一家发展相对较好的高新区深谙此道。从2013年起,该高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彻底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用)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实行“以岗定薪”,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实行“岗变薪变”,保留干部职工档案工资,执行聘任(用)岗位工资……
尽管管理机制亟须调整,用人机制亟须理顺,但受制于辖区和管理等因素,前述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新区还在按部就班,争取上级政策,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缺乏主动作为。
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出身”注定了高新区自身需要谋求不断变革。在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道路上,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上,高新区不能亦步亦趋、循规蹈矩,而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到创新驱动和经济建设“主业”上,真正承担起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