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6日 星期日
这个O与那个O到底相隔多远
——专家谈《O2O全行业死亡启示录》的启示
本报记者 许 茜

■周末特别策划 

    上周,一篇名为《O2O全行业死亡启示录》的文章被疯狂转载,其中涉及了汽车、美容等16个行业近300家公司,再一次将O2O产业的泡沫问题引入公众视野。如今“O2O寒冬论”四起,更有业内人士估计,2015年下半年O2O将迎来更大规模的洗牌。短短一年间,O2O从2014年遍地开花到如今纷纷倒闭,转变之快让人咋舌。

    我们的生活正被O2O改变

    O2O(online to offline),是从线上到线下,用户在线上选择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线下享受服务体验。我们可以用餐饮O2O点餐,下单后以外卖形式送到用户手中;在打车软件上发出用车需求,一会儿出租车就来了……O2O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主要生活方式。网上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18天不出门完全依靠O2O上门服务,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生活。

    利用互联网,O2O正在将人们的消费场景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切换为目不暇接的多元模式。无论你在家里或是其他任意的地方,只需轻轻一点,需求立即对接,刺激出原本也许不能构建起来的消费。“晚上加班回家后,几个朋友觉得肚子饿想吃火锅,但是现在外面的火锅店已经关门,这个时候火锅外卖O2O恰好能够补充实体店的供给。”小火锅外送“淘太郎”CEO马威对记者说。而这样的O2O在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潜在的消费力正是人们纷纷涌向O2O市场的重要原因。

    “烧钱”真的能换来用户吗

    提升消费效率的核心是高需求量,如果O2O切入的领域真实存在着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那么在一定的营销刺激下,O2O可以带来一定的需求量。举例说,打车软件对接了空驶出租车与希望打车的乘客之间的需求,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也为乘客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在看到打车软件经历“烧钱大战”,占领出行市场之后,部分创业者开始将“烧钱”视为占领市场的利器。于是各种“首单免费”、高额补贴等成为O2O市场推广的主要手段,而价格战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O2O项目的青睐。以家政O2O为例,仅在7月,就有“小马管家”宣布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好慷在线宣布已完成7000万人民币融资、“e家洁”成为行业首家获得C轮融资的家政类O2O公司,等等。

    然而,“烧钱”真的能换来用户吗?小周每天开车上下班,洗车对于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自从有了“首单免费”洗车O2O,他便把市面上所有的洗车软件试用了个遍。但谈到是否会花钱买洗车劵时,小周表示“还要再考虑”。对于洗车师傅来说,每接一单就会得到相应的补贴,师傅们也乐于多接单。当记者问及复购率时,师傅们表示并不乐观,“享受完首单免费后就卸载的用户非常多”。

    互联网分析师张孝荣指出,这些体量较小的O2O项目,由于销量有限,资金无法维持平台及物流等的运营成本,一旦资金链断裂,倒闭就是时间早晚的事了。

    倒闭是O2O发展的正常现象吗

    对于O2O公司倒闭现象,《众创时代》作者吴霁虹表示,这是每一波新兴浪潮都会经历的阶段,淘汰是新陈代谢的必然产物。

    “如今的O2O恰如几年前的团购:从2010年诞生,再到‘百团大战’的厮杀。O2O的发展也可能延续这样的路径。”张孝荣说道。

    时间回溯到2010年,当年1月,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网”上线,之后相继出现了美团、拉手、糯米等团购网站。到了3月,国内团购网站已达到3000余家,“千团大战”就此拉开序幕。2011年伊始,团购网站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大的平台开始了疯狂的并购。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加之2012年资本冷却,资金链断裂的团购网站跌入了谷底。而此时的O2O也恰如当时的团购,最终留下来的只能是少数。

    徒有华丽外衣的企业或难逃厄运

    一位O2O从业者坦言,无论O2O被炒作得如何神乎其神,究其本质只是一种商业模式,而好的商业模式要具备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吴霁虹指出,现在许多O2O项目,其实都存在着为了O2O而O2O的现象,徒有一个线上的华丽“外衣”,却没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

    日前,很多网友反映在某大型订餐平台下单后,外卖迟迟不能送达,菜品口感差,甚至存在虚假订单和评论的现象。这类现象暴露的也正是O2O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缺失。

    张孝荣坦言,早期的O2O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公司,他们用运营和技术去开拓线下市场,当时的投资人看重的是O2O开拓线下市场的能力。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投资人更青睐一些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型企业,它们具备良好的线下资源(产品和服务),缺的只是互联网技术的改造。

    市场是试金石,会让适者留下。吴霁虹表示:“倒闭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O2O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O2O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站或应用能解决的事情,更需要扎扎实实地深耕细作。”

    (本报实习生费文倩对此文采写亦有帮助) 

    (科技日报北京8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