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8月8日电 (记者陈瑜)记者8日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获悉,7月30日媒体发布关于MH370疑似残骸信息的当天,该中心的国家海洋预报台即启动相关工作程序,第一时间收集、分析相关海域的海流、风场数据,对疑似残骸漂移路径进行后报模拟,目前已经获得初步结果。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主任刘桂梅告诉记者,南印度洋海域受东南信风和中纬西风带影响,常年呈现逆时针环流特征。MH370残骸发现于留尼汪岛东部圣安德烈海岸,主要受南赤道暖流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漂移至此。根据发现残骸的特征,国家海洋预报台团队采用预报中心的海上搜救漂移预报模型,选择与发现残骸的长度、体型等特征比较接近的漂移物参数,进行多种参数的模拟及综合分析。
模型的初始位置选择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搜寻范围中从南到北的几个不同地点,模拟时间为马航失联的2014年3月8日至2015年7月29日。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搜寻海域几乎没有可能是该残骸的源地,漂移物是随西风带和海流被带向澳大利亚南部海岸;中部搜寻海域不同类型的漂移物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漂移,再转向西漂移的规律,移动较快漂移物可抵达法属留尼汪岛;北部搜寻海域不同类型的漂移物均随着南赤道暖流均向西漂移,移动较快的漂移物也可抵达法属留尼汪岛。
“目前的分析结果对搜寻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至少可以确定当初的搜寻范围是可信的。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围,加强中北部水下搜寻工作,但尚需结合海底地形、流场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黑匣子的可能去向。”刘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