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向 阳
“要想进一步把人和计算机联系起来,就要对人的自然语言进行处理,所以我对自然语言处理产生了兴趣。”李生教授超前的选择,使得他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领域坚持了数十载。
日前,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举行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ACL年会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生教授获得ACL终身成就奖。这是第53届ACL年会,也是ACL年会首次来到中国大陆,更是53年来中国科学家首获终身成就奖。
李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得知获得了这个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推辞。第一,我们这个领域有太多杰出的人,而我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坚持而已。第二,我的工作还在持续,所以我更希望这个奖叫做‘前半生成就奖’”。可是,当从ACL本届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D.曼宁接过奖杯时,李教授表示:它在我手中的分量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能够获这个奖其实体现出的是在本领域里中国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ACL已有53年历史,会员遍布世界各地,代表了计算语言学的世界最高水平。ACL每年会颁发“终身成就奖”,以向那些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今年,李生教授凭借数十年来在机器翻译等研究方向上的成就和贡献,荣获ACL终身成就奖。
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
对于“自然语言处理”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李生教授解释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它甚至超过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而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所包含的一个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自然语言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身也是人工智能的体现。”通俗讲,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使用精准但刻板的形式语言,而是通过自由灵活的自然语言来传情达意。自然语言处理就是去处理人类的语言,所谓的“处理”包括对自然语言的分析理解以及转换生成等任务。比如分析语言的词法、语法、语义、情感、主题等就属于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而翻译、文摘等则属于语言的转换生成。
现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几乎存在于当今大家熟悉的所有互联网服务中。比如搜索引擎中的意图分析、精准问答,电子商务中的自动客服,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推荐,背后都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人类的未来
人工智能这个学科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起伏伏。然而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李生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技术和产品,将进入一个井喷期。不是只有那些类人的、会说话且有感情的机器人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所谓“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之分,其中前者更符合普通民众对人工智能的预期;而后者则是指在某个或某些任务上表现出智能的机器。比如说,当我们搜索“羽绒服能水洗吗”,搜索引擎会自动汇总网上大量信息并计算得到精准答案。再比如我们基于语音识别技术来进行语音输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人脸,这些也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人工智能会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李生教授表示:技术的发展没有极限,如果说有,那也许就是人类想象力的上限。今天大家肯定听说过无人机,听说过无人驾驶汽车,还有美国军方正在研发的机器士兵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厂中那些逐渐取代人力劳动的机器工人。这些也许只是人工智能广阔世界的冰山一角,不过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了。不远的将来,人类将从很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享受机器人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的便捷服务,而人类则可以将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真正需要人去完成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工作中去。
神秘嘉宾 “小度”现身终身成就奖颁奖礼
说到机器人,机器人就出现。在ACL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李生教授邀请了来自百度的实体智能机器人“小度”作为神秘嘉宾,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机器翻译的前沿成果。在李生教授与台下嘉宾的问答环节里,小度机器人现场进行“同声传译”,其对语义的精准理解以及轻松流畅的中英互译,让小度机器人获得众多国内外专家的称赞。
李生教授曾先后主持过10余项包括原航天工业总公司、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科研项目,获得了7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他自1985年开始研究汉英机器翻译,是我国最早从事该方向研究的学者之一。李生教授在机器翻译领域深耕多年,在机器翻译技术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成就卓著,为机器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学者之一,李生教授除了自身的科研成就以外,更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了一批成就卓著的青年专家,包括ACL首位华人主席、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张民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赵铁军教授、刘挺教授等,为中国计算机技术一代又一代的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