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6日 星期日
推进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做些什么

    □ 田晓冰 秦全胜

    ■决策视野

    近日,科技部人才中心在京召开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国家人才规划纲要》)促进科技人才发展座谈会,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以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共计16人参加了座谈,研讨总结了5年来在科技人才政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交流了科技人才工作经验,为“十三五”时期更好地推进科技人才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与会者普遍认为,《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今——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和凝聚了一批急需紧缺人才。

    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围绕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成长、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等方面出台了一批政策措施,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成效显著,“千人计划”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万人计划”培养了一批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改善民生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各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了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规划,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如北京建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建设了“人才特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采取有效举措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三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专家们建议,要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教育、人才是三大基石。天津大学在人才的“引、育、用”方面下工夫,近年来高薪重点引进青年专家教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形成了配套人才政策。中国铁科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叶阳升提出,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人才,有些引进来的人才会水土不服,采取到国外学习的方式更有助于提升人才的能力。要靠事业留人,平台聚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认为,人才发展要与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按需引才。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齐向东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不惜一切代价引进颠覆性创新人才,对这些人才的高投入是有价值的,能够让公司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一些专家则提出,要创新科技人才发展机制。为此,需建立有利于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顺畅流动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周国林认为,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深入推进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使科技人员获得合理回报,把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锐认为,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建立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奖励制度改革等。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长苗鸿认为,要从机制上降低对人才流动的束缚,只有人才流动起来才能够遴选出高端的人才;要为人才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培养出国际的领跑者。

    专家们指出,为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尤其重要。周国林认为,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科技人才管理法制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副部长朱雪芬提出,要增进与科技工作者的沟通与联系,建设重点联系专家制度,广泛听取科技人才的意见,了解科技人才的心声和需求。加大优秀科技人才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北京大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次会建议,要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中的户口、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科技部人才中心主任李普最后总结发言指出,新时期推进科技人才工作还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人才方针政策,加强有关政策研究和落实,做好科技人才的服务式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和创业人才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示范和宣传引导等相关工作,在促进人才资源配置、推动跨界学术交流、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京ICP备06005116